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荆明祥
来源:《决策探索》2012年第18期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教材中处处蕴含着审美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社会美的熏陶和教育,感受和认识艺术之美和哲理之美。
“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美的阐释。他还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强,他们的心灵、思想、感受都非常敏感。因此要充分发挥美育的特殊功能,以美育美,以美求善,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一章中,提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语文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意境性、形象性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美育任务,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注意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求知成长。没有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将会黯然失色。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有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的是文质兼美的时文,它们本身都蕴含美的内容、美的因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条件也应该去深入探讨不断挖掘文章中美育的素材。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包括哪些方面呢?下面就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分析。
首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从而强化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欲望。 那神秘而又伟大的自然,那如诗如画的风光景物,往往是诗人描绘讴歌的对象,一句“曲径通幽处”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充满遐想幽美清凉的境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读者对边塞开阔鲜明、雄奇壮丽的景象叹为观止。杜甫在《望岳》一诗中,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苍翠,神奇壮丽,诗人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受,鲜活地呈献在读者面前。享誉天下的西湖,更是秀色可餐。东坡居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将西湖比作天生丽质的绝色美女西施,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白居易描写早春的西湖,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它的秀丽阴柔之美,令人感到春意盎然,生机无限。面对“山色如娥,花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西湖景色(袁宏道语),谁能不为之倾倒神醉呢?郦道元笔下,那山连山,峰接峰,山峦高耸,遮天蔽日的三峡风光令人心驰神往。那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江景在吴均的笔下更显得魅力无穷,人读之恍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读朱自清的《春》,仿佛在聆听着春的脚步声和感受着春特有的气息,一幅幅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的春景图,使读者完全浸润在美的享受之中。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同样也使读者有“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描绘的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北国风光,让人心驰神往。这些诗文,无不以隽永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将自然之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诵读,并引导和组织学生反复吟咏来感受自然之美,品味自然之美,想象自然之美。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制作课件,创设情境,以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立体的审美氛围中愉快地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将学生从有限的语文课堂引领到更广阔更丰富的自然中去。一些科学小品,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感。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前面两段生动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样唤起了我们对美的想象;另一篇《看云识天气》更具典型性,大量比喻和拟人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了云的多姿多彩之美。
其次,让学生感受社会美的熏陶和教育,社会美中,最主要的是人美的种种表现。它具体包括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的精神品格美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和睦相处、宁静和谐的一面,同时也有对立的一面。那些介绍自然伟大魅力的文章,在介绍自然高深莫测、变幻无常的同时,其实也在昭示着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在人与自然对立协调中,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敢于战天斗地精神的可贵。例如《向沙漠进军》《气候的威力》等文章都属于这一类。 人格美的体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更是俯拾即是,如身处漏雨茅屋,却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胸怀祖国、心系苍生。他那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理想令人感愧不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诗句写出了诗人韩愈对国家忠心耿耿,至死不悔的高尚人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成了后世效仿的楷模。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人陆游,他的爱国情怀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两句诗就把诗人龚自珍不畏挫折、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展现出来。还有《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大家”、为革命甘愿牺牲的崇高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宛如一尊光芒四射的永恒的雕塑。陈毅身临绝境,却能视死如归,留下了不朽的《梅岭三章》,其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将永驻人间。第四册的人物传记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很好素材。鲁迅的爱国情操,哥白尼坚持真理、捍卫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斗争精神,徐霞客为理想不畏艰难、甘愿探险的精神,画家梵·高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邓稼先为国家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无疑成了学生汲取精神营养的可贵宝藏。
再次,对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像《口技》中表演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中核舟这一微雕艺术品精彩绝妙之处,《苏州园林》的画图美和艺术美,以及《中国石拱桥》中的独创美和建筑形式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美的内容体认和欣赏。同时,可以有机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和欣赏艺术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对生活哲理美的深刻品味。这些大部分体现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比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这些诗句凝练生动、耐人寻味,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感悟哲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只要徜徉于美的氛围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科学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那么语文教学的魅力就会大放异彩,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可能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从学校和家庭这个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走出去,感受自然之美,认识社会上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