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舆情信息
12部委推新型户籍制度引关注 舆论:须剥离户口福利
新华网报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刚刚落幕。针对广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日前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西安晚报》:户籍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相关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如果不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随迁子女就学乃至住房等实际问题,那么户籍改革将举步维艰,进城农民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京华时报》:户改最优的权衡和兼顾,就是以人的权利为主线。无论如何户改,提升人的权利满足感是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的途径。站在这个高度,户籍制度改革就会具有最易被认可的法理性,同时,寻找到最能平衡公众权益和城市发展利益的路径。
专家夏峰:户籍制度承载着城乡居民的福利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不是一般的改革创新,而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以人的管制为目标的传统人口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核心”,以服务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新型人口管理体制。因此,取 消户 籍 制 度在操作层面从长计议,循序渐进。
中纪委通报:副省级干部致陪酒人死亡被降级
媒体:反腐不留死角!
新华网消息,中纪委日前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其中一起为,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被处分,职务由副省级降为正局级。据悉,今年以来,中纪委已先后4次共对3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
新华网:“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公开透明正是消除腐败的好办法。此次点名通报,不仅揭开了“老虎”“苍蝇”的遮羞布,更让公众看到了中央坚持反腐斗争的决心和力度。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百姓深恶痛绝的问题尚未根除,但是,在反腐阳光的照耀下,手握公权力者定会“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腐败之风定会无所遁形。
评论员碧翰烽:此番集中通报高官典型案,是一次重大突破,进一步表明了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坚定决心与信心;表明了“领导带头执行”的意志;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春节腐败形成高压震慑。坚持一刀切,不给官员违纪有灵活空间;坚持监督检查,形成查案震慑;坚持发动群众和社会监督,形成舆论震慑,逐步实现“反四风”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真正让违反八项规定和搞“四风”的领导干部无处藏身。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正式出台
舆论:期待改革“第一枪”
新华网消息,17日举行的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公布“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上公布的第一个国资改革方案。拥有我国体量最大地方国资的上海,2012年国资委系统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约占全国地方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国资委系统企业的1/9、1/8和1/4。显然,上海的探索对全国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将带来“第一枪”的示范效应。
新华网:国资国企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能否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竞争力。在具体措施上,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敢于“开闸放水”、“放虎归山”,让国企在实行市场化管理中激发活力,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上海的新探索部署周密、可圈可点,值得期待。
《新京报》: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规范了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试图以市场化的方法来用人;不过改革仍未触及如何避开上级任免国资国企高管的问题。市场经济规律有时不能在国企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大程度是因为国企高管任职与否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而非市场。这一问题如何得到突破还需各级政府和各地国企继续探索。
《南方都市报》:国企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至今已固化成一股坚定的既得利益,阻碍了市场与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