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詹译本中神魔词的翻译看补偿翻译
从《西游记》詹译本中神魔词的翻译看补偿翻译
摘要: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各种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文化缺省给翻译带来了很大挑战。在出现文化缺省的情况下,译者不应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应该采用一些办法对其进行补偿。功能对等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对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可能性,并可作为翻译补偿的原则。本文以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举例分析其中神魔词的翻译方法来说明翻译补偿的重要性及相关补偿策略。
关键词:西游记;神魔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模式,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由于各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性质和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翻译成功的关键。《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蜚声世界文坛,无论语言还是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痕迹。《西游记》中的神魔词有很多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负荷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想准确地译出这些词语的文化底蕴决非易事。本文以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中神魔词的翻译方法来看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指的是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原作者的意向读者往往是本族读者,共同的背景知识很容易激活贮存在读者大脑中的相关词汇与语义链接,弥补由文化缺省留下的空白,达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连贯与默契。然而,原文作者和母语读者之间的默契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失落,造成了交流真空(语义真空),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
1
从《西游记》詹译本中神魔词的翻译看补偿翻译
一种里头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
[1]加以解释。”文化缺省造成的交流真空会直接导致文本交际功能的丧失。其次,
原文文化缺省被假定存于文本之中,留下的空白能带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审美乐趣,而译文读者由于缺少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无法享受到这种阅读乐趣。
理查德?拉蒂摩尔说过:“译者不可能在理想的真空中进行翻译”。也就是说,翻译绝不仅仅是目的语对源语的单向度映射。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著的理解和翻译,而译者的译文作为媒介也影响着读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因此, 译者如何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尤其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就尤为关键。
(二)对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可能性
要解决文化缺省带来的翻译问题,必须在译文中对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翻译。那么,在完全不同的语言中实现文化缺省的补偿是否有可能性,其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吗?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异质同构概念为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干差万别,但也有共同点,即普遍性。奈达曾指出,所有语言中,至少有9O%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语言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带有各自特征的语音、词形与句法形式的不同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得以交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语言的同构现象。戴维?克里斯特尔把同构界定为“两个或多个结构的一个特性,即其组构成分在某一抽象层次上相互一一对应[2]”。这一定义指出了形式(语言符号)与内容(语言意义)的对应关系。奈达认为异质同构现象是语言交际研究中必须处理的主要问题。同构现象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保留信息的同构现象;一是改变信息的同构现象。“所谓保修信息的同构现象,是指两个复杂结构之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们可以彼此重叠。由于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结构的各个部分与另一个结构的各个部分相对应,因此这种重叠是可能的??因此其功能是对等的[3]”。这意味着原文的文化缺省在译文中没有对等的表达,需要采用各种补偿策略尽可能缩小差别,实现功能对等。
(三)功能对等的翻译补偿原则
翻译补偿实际上是一种功能补偿,翻译补偿的目的是在译文中产生与原文大致相同的交际效果。文化缺省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交际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也应该尽量满足这两个功能,即在译文中实现交际与审美的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是否实现,要通过对“读者反应”进行对比来判断。首先,翻译补偿要实现交际效果的功能对等。这意味着译文读者必须获得与原文
2
从《西游记》詹译本中神魔词的翻译看补偿翻译
读者相似的意义理解、语义连贯以及交际效率。其次,翻译补偿要实现审美效果的功能对等。这意味译者必须尊重原文的文化留白,译文读者必须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想象空间、阅读乐趣和艺术审美。此外,还需注意“功能对等”中的“对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是争取达到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著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奈达曾谈到:“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我们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4]”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功能对等指导下的翻译补偿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归化翻译,也不是单纯偏重译文的可懂性,而是提倡“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补偿翻译既要实现原作品的交际功能,消除目的语读者的交流障碍,使其获得连贯理解;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原作品的审美功能,使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三、西游记》中神魔词的翻译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书中出现了大量神魔,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佛教的神仙,还有各路妖魔鬼怪。这些神魔很多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将在下文列举《西游记》詹纳尔译本中一些神魔词的翻译,并将译例分为两类,即补偿翻译的译例和未补偿翻译的译例。通过对译例逐个分析来说明补偿翻译的重要性,并归纳出一些神魔词的翻译方法。
(一)补偿翻译
表3.1列举的是补偿翻译的例子:
表3.1 补偿翻译译例
葛仙翁天师 托塔李天王 七元 亢金龙 兴烘掀 掀烘兴 the Venerable Immortal Ge, a Heavenly Teacher the pagoda-bearing Heavenly King Li Jing the Seven Main Stars the Metal Dragon of the Constellation Gullet Heater Cooker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另有一说: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为四大天师。此处的葛仙翁天师即为葛玄。天师姓葛,名玄,字孝先,三国时的方士。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道教尊其为“葛仙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