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_耐火电缆设计

绪 论

在当今的工业化社会里,能源和信息是社会的两大支柱,而无论是电能还是信息的传输;都离不开电线电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众多的电厂、冶金企业、石化企业向大型集团化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公共娱乐场所、地铁及地下街道等不断涌现,其用电量与日俱增,电线电缆的品种及用量也相应增加。电线电缆既可输配电能、传递信息,又是易引起火灾的“导火线”,存在着利与弊问题,为此对电线电缆阻燃耐火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提高电气线路的安全水平,电缆的阻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缆的阻燃化已成为线缆行业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方向。在70年代初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已开发了阻燃聚氯乙烯电缆,在阻止火灾蔓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阻燃系列的电缆仅使燃烧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在实际发生火灾时电缆燃烧时不能通电。但许多重要场合万一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通道的照明,防火报警装置,自动消防设施以及其它应急设备,都要求在火灾发生时电缆能保持在规定时间内的正常通电。因此,人们研制出耐火电缆。

火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惨重损失是严重的。这就要求耐火电缆在火焰燃烧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时间内维持运行,以使线路畅通,及时报警,信号灯显示导引、疏散群众,并使消防电梯、水泵及排烟装置在事故状态下能持续运行。因此,要研制适应不同耐火等级的耐火电线电缆以满足市场需要。然而伴随着耐火电缆的出现,却出现了“耐火电缆到底要不要阻燃的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荒唐。其实不然。见到有些厂的产品样本中,把耐火电缆分为不阻燃的和阻燃的两种型号,使人不得其解。于是乎提出,耐火电缆到底要不要阻燃的问题。

主张耐火电缆不需要阻燃的意见是:耐火电缆的耐火性主要是依靠导体外面绕包的云母带,即使绝缘和护套很快烧光了,电缆仍然能保持通电。所以耐火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根本不需要具有阻燃性。还有的认为,只有在敷设了阻燃电缆的线路中才使用阻燃耐火电缆,而在普通非阻燃电缆线路中,没有必要使用阻燃耐火电缆。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今也没有人出来澄清过。

众所周知,耐火电缆燃烧试验合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供火时间。如果电缆的绝缘和护套很快就被烧光了,就全靠云母带来承担绝缘作用。万一云母带的质量有点问题或者电缆制造工艺不够完善,那么这个云母绝缘层的绝缘效果,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到规定的时间。

在2003年全国电缆行业大会上。日本unicar公司在介绍环保型电缆材料时指出:耐火电缆应尽量延长燃烧时间,火焰蔓延速度要慢,并且体积电阻要小。这种说法是符合电缆工程实践的。延长电缆的燃烧时间、减缓电缆燃烧时火焰的蔓延速度,尽量延长耐火电缆的工作时间,这正是消防救援的需要。

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耐火电缆都应当采用阻燃绝缘和护套。否则,所谓的耐火电缆只能是一个幌子而已。

故而,所谓的耐火电缆就是不但要达到线芯耐火要求,更应该保证绝缘和护

套的阻燃性能,不然所谓的耐火不仅不耐火还不会阻燃了,在此我们就讨论一下真正可以称得上的耐火电缆也既是阻燃耐火电缆。 阻燃耐火电缆在耐火方面:

应当保证不易着火致完全烧毁.在火灾中及火灾后尚能继续工作,保证救火过程中的用电需要; 在阻燃方面:

即在燃烧状态下能够降低火焰的蔓延速度,用成束电缆燃烧试验来考核。应当保证单根电缆垂直燃烧时可阻止火焰蔓延,火焰移去后会自动熄灭。

第1章 设计原理及总体思路

1.1 序言

此次所设计电缆为阻燃耐火控制电缆,以450/750V电压等级的ZN—KVV为例。即在满足一般的使用特性条件下还应达到特定的技术指标。对于产品一般的使用特性容易达到,而对于特别要求的耐火阻燃特性则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工艺来实现。

1.2 产品使用特性

1.2.1 工作温度

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70℃。

1.2.2 敷设温度

电缆的敷设温度应不低于0℃。

1.2.3 弯曲半径

推荐的允许弯曲半径: 本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 。

1.2.3 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为3000V,施压时间为5min.

1.3 电缆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1.3.1 耐火指标

耐火指标按GB/T19216.21-2003 在火焰条件下电缆和光缆的完整性试验第21部分:实验步骤和要求---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电缆。

该试验应使用在GB/T19216.11中详细说明的试验装置完成试验步骤。熔断器应符合GB13539.5规定的DII型,允许使用具有等效特性的熔断器代替。注意调节喷灯到正确的位置,在靠近变压器的试样一端,把中性导体和所有保护导体接地。点燃喷灯,把丙烷和空气流量调节到验证步骤(见GB/T19216.11)中得到的数值。试验应按给定的供火时间持续进行(供火时间应在相关的电缆标准中规定。如果没有,推荐供火时间为90min。),之后应熄灭火焰,但应对电缆试样继续供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