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手工艺设计:

主要指农业社会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手工业行业中的设计活动。在工业社会中仍有部分遗存,但已不是生产活动的主流。是靠手工艺人以专门技术创造产品的,往往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身。手工艺设计风格可分为二,即宫廷风格和民间风格。宫廷风格以追求奢侈豪华为荣,往往使用昂贵的材料,代表了当时手工艺最高水平,艺术成熟而完美。民间风格注重实用功能,材质普通易得,装饰简单朴素,虽有时失之粗朴,但却使纯真感情自然流露。 工业设计:

指工业生产领域内的设计活动。它是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对工业产品进行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工业设计过程中,包含着技术的,艺术的,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工业设计必然反映着其所产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工业设计。主要工作领域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 绿色设计:

又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是人类环保意识给设计提出的新课题。在生产活动中把环保利益放在首位,改变了原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在设计生产中必须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不造成污染的“绿色材料”。绿色材料要满足“整体、和谐、循环、再生”的生态原理。绿色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和有限的生存资源密切相关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深刻考虑的。 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是设计与仿生学结合,进行创造和设计的过程。仿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物的物质结构,功能,能量和信息原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实现新的设计,或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仿生设计主要包括:① 名称的模仿 ② 形态的模仿 ③ 功能与结构的模仿 ④ 信息传递方式的模仿。在未来设计中,对优化设计,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仿生设计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设计要素:

设计以物为媒介完成物与物,人与人,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设计受四种要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结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要素细分内容包括:① 功能要素——实用功能,认知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② 形式要素——形态、色彩、肌理。③ 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操作技术。④ 经济要素——效率、价格、销售、服务。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是设计作品以造型样式为主要特征的风貌和格调,借此同其他设计作品相区别。设计风格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衰落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息息相关。 设计管理:

广义的设计管理包括通过立法对设计行业进行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设计管理。设计是一种群体行为。在公司或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 ,设计管理只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皮特:从管理的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合作性的为使产品达到某种目标的计划过程。因此,设计管理是这个过程最核心的地方。从其内容看,它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设计则是把科学物化与市场结合的桥梁。设计是企业,国家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 设计程序:

设计程序是设计从策划,实施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L·B·阿嘉分为十个阶段:①基本方针的确定 ②预备调查 ③可行性研究 ④设计展开 ⑤式样展开 ⑥销售调查 ⑦面向生产的展开 ⑧生产计划 ⑨机械设备及市场准备 ⑩生产和销售。 A·F·欧兹本的程序: ①决定方针 ②准备 ③分析 ④构想 ⑤综合 ⑥传达。

我国通用设计程序:①计划 ②调查 ③分析 ④构想 ⑤表达 ⑥评价 ⑦试产 ⑧试销 ⑨反馈 ⑩调整。 设计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人类一切文化都始于造物,人类文化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设计、生产)中,人类的造物思想的物化又记载、传承了人类造物活动积累的文化成果,人类的文化积淀又促进了人类造物活动的发展。现代工业设计要求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的文化环境和要有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产物,文化在人类造物活动中得以发展和传承。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在人类设计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传承,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必然会增加设计的文化品位和世界性。 设计生活:

产品设计是为人类生活服务,不同时期的产品设计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会直接由他们当时使用的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设计的发展史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史,通过人类个时期的产品研究,可以艺术的了解某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社会:

设计的社会性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的目的是供人进行消费,人具有社会性和文化属性。“设计—生产—消费”是一个共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合理的生产,使设计在市场中得到承认, 设计的一切都是在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设计”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有机的一环。设计还必须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如产生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等。

设计与传统:

传统是由历史传承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日常所说的传统是指文化艺术领域在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样式和手法等。① 设计,现代工业设计是基于基础科学之上的,是用世界各国共同具有的技术、材料和生产方式进行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世界各国共同具有的审美取向,还要考虑各个民族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和情感,使产品合乎各国的风俗和环境,符合各国生活方式。② 设计要尊重和利用传统的文化积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设计思想。设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可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正确处理好设计与传统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是把科学技术艺术的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现代设计是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设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艺术密切相关,在发展中更密切了它与艺术的关系。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同时,还给人的精神带来享受。科学技术与艺术应相结合,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处理上,二者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设计。 《考工记》

秦古籍中重要科学技术著作,成书于春秋末年,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技文献。本书使了解古代工艺造物和城池修建原则,而且从创造物品和工艺设计角度去思考,它所体现的思想法则。①确立了工艺设计师的职能范围和价值取向。 ②为产品加工和设计之优劣规定了科学的原则和标准。③规定了关于营建城市、王宫、宗庙、水利工程等设计的整体规划原则。④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明确功能要求,并从严格选材和具体技术标准保证其完美的使用效果。⑤在实用之中体现审美的原则。 《园冶》

中国明代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著作。是我国造园史和园林美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著作。计成撰,吴江人,因为吴玄在常州设计“东帝宅园”和为汪机在仪征设计“寝园”而名一时。计成在建造“寝园”之暇,结合实践经验著成《园冶》。书中对园林创作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巧于因借,精在本宜”,还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开天”的艺术构想,即模拟自然、再现自然,以追求自然为造园的根本目标。在宅园建造中其写意成分较皇家苑落更为突出,概括。因此必须用抽象概念,文学意境去欣赏才能领略。《园冶》中有大量篇幅园林建筑物的建造艺术,如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等,不仅论述了技术做法,而且绘制大量图样。 《建筑十书》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约于公元前14年出版,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建筑理论的专著。维特鲁威的观点基本上时希腊化的,他的理想是在神庙和公共建筑的设计中保存古典的传统。 《包豪斯宣言》

1913年3月下旬,格罗佩斯起草《包豪斯宣言》正式向世人宣告包豪斯教育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高目标,艺术家的最崇高职责是美化建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们都应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 《走向新建筑》

关于现代建筑著名理论著作。作者勒·阿布西耶,原籍瑞士,后入法国国籍。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重要奠基人之一贝伦斯建筑事务所工作时,受到新建筑思想影响,著成此书。《走向新建筑》中提到“建筑是形体在光线下有意识的正确的和壮丽宏伟的相互结合”,“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人行直道,驴走弯道”等成为他的名言。它全面论述了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建筑的全新美学思想。 明式家具:

中国明代至清代早期流行的一种家具样式。明式家具被誉为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因其所用木材质地坚硬,纹理密致,色泽幽润沉着,花纹华美,又称“硬木家具”。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注重家具造型,造型简洁、单纯、朴质,并强调家具形体线条形象,确立了以“线脚”为主要形式语言的造型手法,体现了明快、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注意意境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注意选材,结构美,注意工艺美,充分运用木材本色和纹理,运用榫的结构,面的处理,有适当比例和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 哥特式建筑:

欧洲封建社会盛期12—15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以教堂为主。这时期建筑风格基本摆脱古罗马建筑的影响,而以来自东方的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破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主要特点。哥特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哥特式大教堂外部形象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对比。它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把雕塑、绘画及装饰艺术综合于一体,主要代表作为:法国巴黎圣德尼大教堂(早期)、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盛期)、亚眠大教堂(顶点),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德国圣伊丽莎白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古希腊柱式:

建筑柱式可理解为由横梁与立柱组合成的建筑结构形式。它由柱子和檐部两部分组成,并可找到两者和其他细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建筑制度或者说是法式。古希腊柱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女像柱式。 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中叶,流行于欧洲与拉丁美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善于运用娇柔做作的手法来产生特殊效果。在建筑外部造型上,巴洛克风格集中体现在建筑物的正立面上。在室内装饰上,构图复杂多变,材料贵重,并用大面积壁画、天顶画与姿态扭捏的雕像来表现

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1602年,由维尼奥拉和波尔达设计的罗马耶苏会教堂被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第一座巴洛克建筑。17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两位杰出大师:贝尼尼,波洛米尼。德国巴洛克风格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附加装饰较少,同自然环境相协调;但内部装修异常华丽,对比强烈。奥地利从法国引入巴洛克建筑风格,由德国建筑师设计,故与德国巴洛克风格相似。西班牙,建筑师将它和伊斯兰教装饰,“银匠式”风格等习惯做法糅合一起,使其风格更呈异彩。 洛可可风格:

18世纪初源于法国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风格的比例关系偏于高耸和纤细,造型均以S形曲线为主,一般均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1715—1745年装饰艺术史洛可可风格倾向的集中体现,它这时不是用于建筑,而更适用于家居、地毯、瓷器和金银器等的一种风格。 蒯祥:

明代建筑家,约生于明洪武中期,卒于成化年间。永乐十五年负责建造北京宫殿和长陵,洪熙元年建造献陵。正统年间重建皇宫前三殿,正统七年建北京衙署,景泰三年建北京隆福寺,天顺三年建北京紫禁城外的南内,天顺四年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等。素有“蒯鲁班”之称。 样式雷:

清代建筑匠师雷氏家族,因掌管样式房而得名。康熙时雷发达为工部营造所班长。其子雷金玉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雷氏家族直至清代末年,六代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工程设计。同行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都先用小比例制作模型进呈宫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而成,所以叫“烫样”(即模型)。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 吕彦直:

中国近代建筑师。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校舍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泥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建筑,开设真裕公司,1921年改为彦记建筑师事务所。其代表作是南京中山陵、广州越秀山的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碑。 梁思成:

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古建筑保护的开拓性研究,并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新途径。他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论述。主张应从审美角度研究中国古建筑,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不应局限于个别建筑形体和细部上,而应注意布局和空间及处理手法中表现出的精神气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 佛光寺: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之一。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寺院不大,台地下院北侧有金代建筑的文殊殿,其他建筑都是清代以后所建。布局疏朗,呈现出刚健朴素的结构美和本色美。佛光寺大殿格调雄健昂扬,雍容大度,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品。 佛宫寺释迦塔:

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县城,建于辽清宁二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从第二层开始每层下的平座是一个暗层,实际上时九层。塔身全部用木材构成,按各层高度及结构需要,共采用54种斗拱,结构精密,体量宏伟,反映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杰出成就。 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为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伦敦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水晶宫博览会。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派克斯顿的方案——由钢铁结构骨架和平板玻璃组装起来的花房式大厅。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影响,呈现出艺术与技术不能协调发展的矛盾状态。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击。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 〇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亦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英国19世纪后期的一场设计运动。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推崇手工,反对机械的美学思想。1888年,由莫里斯任主席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成立是这个运动的高潮。这一运动在设计上形成了较明显的风格特征,由于主张“艺术家应向自然学习”而采用植物、动物作纹饰。强调装饰,注重选材。运动在1896年基本结束。但反对工业化,否定机械与大批量生产,过于强调装饰时这次运动的明显不足。 约翰·拉金斯:

著名英国评论家。1896年在牛津大学当美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主要著作《现代画家》等。他号召艺术家参与工业设计,并应当关心小艺术。猛烈抨击艺术家孤芳自赏,脱离大众的的作风。1857年在英国重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发表两次演讲,阐明艺术与实用的关系。工业品装饰艺术的原则是“天赋、美和功效三位一体”。这些观点总的归结为:艺术家参与工业设计与制作。 艺术与工业可以而且应该相结合。他批评机械生产品艺术质量低下,主张返回手工工艺美术品阶段,是不可取代的。 威廉·莫里斯: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与同学菲利普·韦伯合作成立“莫里斯——韦伯事务所”并共同建造了“红屋”。1861年建“莫里斯设计事务所”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事务所。1890年又建立印刷事务所。《桥沙集》被装帧界奉为“现代书籍装帧第一书”。在设计中所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