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利兹克奖谈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由普利兹克奖谈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文 / 童 星

【摘 要】ABSTRACT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2

【关键词】KEY WORDS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带来了大量的新兴建筑的机会,由此中国建筑师开始走向国际舞台。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可谓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得到国际建筑业界的巨大肯定。普利兹克奖对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影响主要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社会实践、人道主义等应对非建筑问题的三个方面。

1 普利兹克奖的发展趋势

1.1 新材料的运用

普利兹克奖第十一届的得主盖里和第十七届的得主安藤忠雄都是擅长运用新材料的大师。近年来,普利兹克奖的获奖建筑师作品更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新材料的探索与运用。201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坂茂常利用纸管、塑料、木料、织物等简易的材料建造灾后建筑。2015年的得主弗雷·奥托是轻型结构的先锋,对膜材料与网索构成的轻型帐篷结构情有独钟,始终追求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 1.2 建筑技术的革新

建筑技术的革新往往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或改变,普利兹克奖常关注于对建

筑技术有所探索与运用的建筑师。

盖里当属西方最早使用参数化设计的建筑大师,他的鱼形雕塑建筑和古根海姆博物馆均是运用了CATIA软件得以完成的经典案例。弗雷·奥托最早通过研究仿生建筑原型以及物理实验来创造、构建建筑模型,并用这些模型得到的原始数据计算支撑计算机结构分析。2000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雷姆·库哈斯的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项目和CCTV新大楼项目运用了数字图解技术。2004年的获奖者扎哈·哈迪德的望京SOHO采用数字技术,通过对平面进行非线性数理关系的缩放得到最终的建筑形态,而三栋建筑单体的缩放比例关系分别依据了不同的数学公式,整体建筑群呈现了不同却又蕴含类似规律特征的美学效果。 1.3 社会实践与人道主义

建筑师的社会实践是指建筑师作为社会成员进行的一种带有人文关怀情怀色彩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解决贫困人民的住房问题,发扬本土历史文化,寻求超越传统建筑学的创新实践等内容。

普利兹克奖对于建筑师的社会成员身份一直给予着关注。坂茂以人道主义著称,其建筑实践带有着浓厚的解决灾后重建等社会问题的色彩。奥托也提到自己设计新型房子的目的是帮助贫困者和灾难幸存者。2016年的获奖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则被称为为穷人造房子的设计师。普利兹克奖显示出对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要求建筑师超越建筑学传统束缚,解决一些如贫困、自然灾害、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之类的社会问题。

2 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建筑实践

2.1 建筑材料的地域化与中国特色

中国当代建筑师也在建筑材料领域不断探索,建筑材料呈现出本土化和融入中

国特色的特征。

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就常利用青砖、龙骨砖、瓦和碎缸片等建筑材料组成瓦爿墙,用作为具有个人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为建筑注入特有的地域性特征,完成富有人文情怀和地缘文化的新建筑。

马清运的建筑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对于建筑材料的本土化选择,其代表作之一玉山石柴就是因为选址在山间河边的环境中,所以就地取材地使用了山里产出的木材和石头,是一个运用本土化建筑材料的经典案例。李晓东的玉湖完小也最大程度地使用地方材料的建筑实践,石墙和铺地都大量使用了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崔愷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的屋面选用了青石板瓦挂铺这一当地常用材料。张雷的诗人住宅是对于建筑材料的中国式探索,红砖排列组合后形成蕴含几何规律的韵律感。华黎在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项目中使用了当地生产的杉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纸等建筑材料。

这些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建筑实践,都体现出了对新建筑材料的挖掘或是对传统材料的更新,既表现出了建筑师们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开拓,也表现出了中国当代建筑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对于材料的地域化与中国特色的思考。 2.2 建筑技术的有机更新

相比国外,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建筑实践中对于建筑技术的选择还处于一种有机的更新换代中。

新生代的建筑设计师对此最有发言权,曾师从扎哈的马岩松是被国际认可的数字建筑设计师,其获得国际设计竞赛奖的成名作梦露大厦就是利用参数化设计技术完成的作品,利用核心筒作为旋转中心将建筑平面进行逐层旋转形成连续的水平阳台,实现了技术与美的统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