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刘晓琴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1期

摘要: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有片面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学校在情感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对高中地理的情感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策略研究,以便改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感教育;以情动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地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学生的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研究不多,对评价的指导性不够,传统教学评价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忽略等,给地理新课程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评价带来极大的障碍。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核心是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就教学氛围而言,其实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民主、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协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创设一种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情动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懂得关心、理解、认同、尊重和信任学生。只有地理教师懂得激励、鼓舞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减低学生的焦虑,消除其情感障碍,增强其自信心,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学生上自己亲近的老师的课时,往往产生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会在平静、亲切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为此,地理教师要对地理有无比热爱、勤于钻研、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才可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一丝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才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学之间的友谊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商讨,这样更能促进教学的开展,促进知识的融合。 二、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中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多与学生谈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伸出温暖的手,为学生排忧解难。如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辅之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帮助树立信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地理学习。 三、从爱家乡、爱祖国做起,培养学生的情感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因素,特别是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乡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热爱的基础上的。在了解我国基本地理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列举大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事例,观看了电视资料画面后,让学生进行分析评说。这样易于感染学生,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效果较好,而且还可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