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支座原位标注的钢筋,应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表达(当在两悬挑部位单独配置时,则在原位表达)。
(2)非悬挑板的平法原位标注(见图3-4)
图3-4 非悬挑板的平法原位标注
图3-4中②表示2号钢筋,Φ8@150表示直径为圆8的钢筋,间距为150mm,(2)表示连续布置的跨数为两跨,900、1000表示自梁支座中线向跨内延伸的长度,两边对称延伸时,另一侧可不标注(如 轴线的2号筋)。 (3)一端延伸悬挑板平法原位标注(见图3-5)
图3-5 一端延伸悬挑板平法原位标注
注:2A表示板支座负筋连续布置到一端悬挑部分。 (4)两端延伸悬挑板平法原位标注(见图3-6)
图3-6 两端延伸悬挑板平法原位标注
注:2B表示板支座负筋连续布置到两端悬挑部分。 (5)支座单边平法原位标注(见图3-7)
图3-7 支座单边平法原位标注
注:板负筋尺寸1000表示自支座中线到跨内延伸的长度。 3.1.4 隔一布一布筋方式 (1)直径相同情况
例1:板上部已配置贯通纵筋Φ12@250,该跨同向配置的上部支座非贯通纵筋为⑤Φ12@250,表示在该支座上部设置的纵筋实际为Φ12@125,其中1/2为贯通纵筋,1/2为⑤非贯通纵筋。 (2)直径不同情况
例2:板上部已配置贯通纵筋Φ10@250,该跨同向配置的上部支座非贯通纵筋为③Φ12@250,表示在该支座上部设置的纵筋实际为(1Φ10+1Φ12)/250,实际间距为125mm。
3.2 板的平法标注和传统标注比较
从图3-8和图3-9可以看出板的平法标注和传统标注的不同之处。 图3-8 板的传统标注 图3-9 板的平法标注
注:未注明分布筋间距为Φ8@240温度筋为Φ8@200 注:未注明分布筋间距为Φ8@240温度筋为Φ8@200 4 剪力墙的平面表示方法
剪力墙的平面表示方法有两种: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下面分别介绍。 4.1 列表注写方式
列表注写方式,系分别在剪力墙梁表、剪力墙身表和剪力墙柱表中,对应于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的编号,用绘制截面配筋图并注写几何尺寸与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示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见图4-1和表4-1、表4-2、表4-3。
图4-1 -0.030~59.070剪力墙平法施工图
表4-1 剪力墙梁表
编号 所在楼层号 梁顶相对标高高差 梁截面b×h 上部纵筋 下部纵筋 箍筋 LL1 2~9 0.8 300×2000 4Φ22 4Φ22 Φ10@100(2) 10~16 0.8 250×2000 4Φ20 4Φ20 Φ10@100(2) 屋面1 250×1200 4Φ20 4Φ20 Φ10@100(2) LL2 3 -1.2 300×2520 4Φ22 4Φ22 Φ10@150(2) 4 -0.9 300×2070 4Φ22 4Φ22 Φ10@150(2) 5~9 -0.9 300×1770 4Φ22 4Φ22 Φ10@150(2)
10~屋面1 -0.9 250×1770 3Φ22 3Φ22 Φ10@150(2) LL3 2 300×2070 4Φ22 4Φ22 Φ10@100(2) 3 300×1770 4Φ22 4Φ22 Φ10@100(2) 4~9 300×1170 4Φ22 4Φ22 Φ10@100(2)
10~屋面1 250×1170 3Φ22 3Φ22 Φ10@100(2) LL4 2 250×2070 3Φ20 3Φ20 Φ10@120(2) 3 250×1170 3Φ20 3Φ20 Φ10@120(2)
4~屋面1 250×1170 3Φ20 3Φ20 Φ10@120(2) 暗梁、边框梁表
AL1 2~9 300×600 3Φ20 3Φ20 Φ8@150(2) 10~16 250×500 3Φ18 3Φ18 Φ8@150(2)
BKL1 屋面1 500×750 4Φ22 4Φ22 Φ10@150(2)
表4-2 剪力墙身表
编号 标高 墙厚 水平分布筋 垂直分布筋 拉筋
Q1(2排) -0.030~30.270 300 Φ12@250 Φ12@250 Φ6@500 30.270~59.070 250 Φ10@250 Φ10@250 Φ6@500
Q2(2排) -0.030~30.270 250 Φ10@250 Φ10@250 Φ6@500 30.270~59.070 300 Φ10@250 Φ10@250 Φ6@500
表4-3 剪力墙柱表 截面
编号 GDZ1 GDZ2 标高 -0.030~8.670 8.670~30.270
(30.270~59.070) -0.030~8.670 8.670~30.270 59.070~65.670 编号 GDZ1 GDZ2 纵筋 22 22
22 20
(22 18) 12 25 12 22 12 20
箍筋 Φ10@100 Φ10@100/200
(Φ10@100/200) Φ10@100 Φ10@100/200 Φ10@100/200 截面
编号 GJZ1 GYZ2 GDZ1 标高 -0.030~8.670 8.670~30.270
(30.270~59.070) -0.030~8.670 8.670~30.270 (30.270~59.070) 纵筋 24 20 24 18
(24 16) 20 20 10 18
(10 18)
箍筋 Φ10@100 Φ10@150
(Φ10@150) Φ10@100/200 Φ10@150 (Φ10@150) 截面
编号 GJZ4 GJZ3 标高 -0.030~8.670 8.670~30.270
(30.270~59.070) 59.070~65.670 -0.030~8.670 8.670~30.270
(30.270~59.070) 纵筋 16 22 16 20
(16 18) 12 18 20 20 20 18
(20 18)
箍筋 Φ10@100 Φ10@150
(Φ10@150) Φ8@100 Φ10@100 Φ10@150
(Φ10@150)
(1)墙柱编号
墙柱编号见表4-4。 表4-4 墙柱编号 墙柱类型 代号 序号 约束边缘暗柱 YAZ XX 约束边缘端柱 YDZ XX
约束边缘翼墙(柱) YYZ XX 约束边缘转角墙(柱) YJZ XX 构造边缘端柱 GDZ XX 构造边缘暗柱 GAZ XX
构造边缘翼墙(柱) GYZ XX 构造边缘转角墙(柱) GJZ XX 非边缘暗柱 AZ XX 扶壁柱 FBZ XX 注:在编号中,若干墙柱的截面尺寸与配筋均相同,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可将其编为同一墙柱号。 (2)墙身编号
墙身编号由墙身代号、序号以及墙身所配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组成,其中,排数注写在括号内。表达形式为:QXX(X排)
注:1、若干墙身的厚度尺寸和配筋均相同,仅墙厚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或墙身长度不同时,也可将其编为同一墙身号。 2、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
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时,应配置双排;当其厚度不大于160时,宜配置双排。
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时,但不大于700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时,宜配置四排。 各排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与间距应保持一致。 当剪力墙配置的分布钢筋多于两排时,剪力墙拉筋两端应同时勾住外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还应与剪力墙内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绑扎在一起。 (3)墙梁编号
由墙梁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表达形式见表4-5。 表4-5 墙梁编号 墙梁类型 代号 序号
连梁(无交叉暗撑及无交叉钢筋) LL XX 连梁(有交叉暗撑) LL(JC) XX
连梁(有交叉钢筋) LL(JG) XX 暗梁 AL XX 边框梁 BKL XX 4.2 截面注写方式
截面注写方式,系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在相同的编号中选择一根墙柱、一道墙身、一根墙梁,放大到适当的比例,直接注写墙柱、墙身、墙梁的截面尺寸和配镜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见图4-2。
图4-2 剪力墙截面注写方式示例图 4.3 剪力墙洞口的表示方法
(1)在剪力墙平面图上绘制洞口示意,并在标注洞口中心的平面定位尺寸。 (2)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洞口编号;洞口几何尺寸;洞口中心相对标高;洞口每边补强钢筋,共四项内容。具体规定如下: 1)洞口编号:矩形洞口为:JDXX(XX为序号); 圆形洞口为:YDXX(XX为序号)。
2)洞口几何尺寸:矩形洞口为洞宽×洞高(b×h); 圆形洞口为洞口直径D。
3)洞口中心相对标高,系相对于结构楼(地)面标高的洞口中心高度。当其高于结构层楼面时为正值,低于结构层楼面时为负值。 4)洞口每边补强钢筋,分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①当矩形洞口的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时,如果设置构造补强纵筋,即洞口每边加钢筋≥2Φ12,其不小于同向被切断钢筋总面积的50%,本项免注见图4-3。
图4-3 矩形洞宽和洞高均不大于800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例:JD3 400×300, +3.100,表示3号矩形洞口,洞宽400,洞高300,洞口中心距本结构层楼面3100,洞口每边钢筋按构造配置。
②当矩形洞口的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时,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此项注写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数值。
例:JD2 400×300, +3.100,3 14,表示2号矩形洞口,洞宽400,洞高300,洞口中心距本结构层楼面3100,洞口每边补强钢筋为3根 14。
③当矩形洞口的宽度大于800时,在洞口的上、下须设置补强暗梁,此项注写为洞口上、下每边暗梁的纵筋与箍筋的具体数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施工时按标准构造详图取值,设计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与该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当洞口上、下边为剪力墙连梁时,此项免注;洞口竖向两侧按边缘构件配筋,亦不在此项表达,见图4-4。
图4-4 矩形洞宽和洞高均大于800时,洞口补强暗梁构造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例:JD5 1800×2100, +1.800,6Φ20,Φ8@150,表示5号矩形洞口,洞宽1800,洞高2100,洞口中心距本结构层楼面1800,洞口上下设补强暗梁,每边暗梁纵筋为6Φ20,箍筋为Φ8@150。
④当圆形洞口设置在连梁中部1/3范围(且圆洞直径不应大于1/3梁高)时,需注写在圆洞上、下水平设置的每边补强纵筋与箍筋。
图4-5 连梁中部圆形洞口补强钢筋构造
注:圆形洞口预埋钢筋套管,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⑤当圆形洞口设置在墙身或暗梁、边框梁位置,且洞口直径不大于300时,此项注写洞口上、下、左、右每边布置的补强纵筋的数值。
图4-6 剪力墙圆形洞口直径不大于300时,补强纵筋构造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⑥当圆形洞口直径大于300,但不大于800时,其加强钢筋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系按照圆外切正六边形的边长方向布置,设计仅需注写六边形中一边补强钢筋的具体数值。
图4-7 剪力墙圆形洞口直径大于300时补强钢筋构造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