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扬州慢》说课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姜夔《扬州慢》说课稿 秭归一中 姜建发 443600

一,说教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过去被编选在语文人教版老教材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新课改后调整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二单元,丛属于“推荐作品”这一板块。诗歌第二单元的整体指导思想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把握,发挥个体性想象,体会并品味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扬州慢》这首词,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昔盛今衰之感慨溢于言表。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二、说学情

1、巩固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

高中生经过语文教材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因而,在学习本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丰富意蕴与艺术魅力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 2、提升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

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上全是唐诗,而选修教材三个单元也以唐诗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对词这一诗歌体裁有更进一步的关注,二是让学生辨析婉约和豪放这两种词作风格,在语言风格角度上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有以下三点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以上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加强对怀古诗的认知。

四、说教法

1、回溯历史,创设情境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拉近学生

与课文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并以此来捕捉它与唐代繁华富丽的扬州城所形成了的巨大反差,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词中流露的忧国伤时的感情,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全词打下了感情基础。 2、巧设疑问,循序引导

针对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

(1)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 (2)昔日繁华的扬州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 (3)哪些词句体现了“空城”这一特点?

(4)词人着一“空”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拓展延伸,整体归纳

学生在较全面的掌握了这首词后,教师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回顾已学怀古诗作(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以及补充相关诗作(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置问题和教师点拨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去探究词作的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感悟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并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文导入

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把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

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初次诵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细细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

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

(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 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

(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 【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

(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

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 关键词——废、冷、清、寒、空

(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细读词作下阕,把握主要意象,借助联想与想象,进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一下四句: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赏析一个词句,提示学生对文中加点字部分进行重点品读,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五)品读析手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理解全词之关键,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衬托出今日扬州之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