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

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 / 6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 即规律,精神。 B、“气”:

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

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2 / 6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他认为生

物的本性上来讲,它是纯善的。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

超过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他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

洒扫(劳动),应对进退之节。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3 /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