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一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调查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广,就要选

取一部分调查对象做为样本,这叫抽样调查。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用的都是调查法。

3、 生物的归类:①按照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②按照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③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3、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寄生、共生关系等。

4、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光照外,温度、湿度等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5、 在实验过程中多取样本、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等,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动物的保护色等

生物影响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蚯蚓能使土壤疏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8、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9、 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就组成了食物链。(特别注意:①食物链始于生产者。②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③箭头指向捕食者④止于最高级消费者) 10、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构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生物富集)。

(注意: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构不成生态系统。) 1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或源头、归根结底)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相对数量(能量、有机物)最多的是生产者,最少的是高级消费者。

1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越稳定。如热带雨林。

14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5、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总共20千米。包

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6、

生态系统有多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沼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17、

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叫做“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制造的氧气最多;湿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作“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

+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显微镜的结构 :①主要部件: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②调节视野亮度的部件: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③调节物像的部件: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2、 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 ②对光 ③观察 ④整理和收镜

②对光“三转”一转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二转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三转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要看物镜,直到物镜接近标本。再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此时眼看目镜,找到物像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