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1 人教版 精品

第三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④ 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 ⑤ 战略决战的胜利;

⑥ 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德育目标:

①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废除了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历史胜利的转折点。 ③ 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3)、能力目标:

①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②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③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有关解放战争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 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3、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其次今年的高一年学生是随着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避免一言堂的出现。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四、说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形势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的方向。

[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略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 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59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1948年,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入重点防御,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①解放军方面:军队数量迅速增加(280万),装备有了很大改善,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改,后方巩固。

②国民党军方面: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发动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孤立。

2、三大战役: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三大战役的过程。)

①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当时东北战场形势对我最为有利,在兵力上已占优势,拥有广大巩固的后方;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②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作战有什么特点?(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对敌各个击破。)

③平津战役中,北平为什么能够和平解放?(解放军采取了将敌分割包围,断其退路再消灭的方针。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困守孤城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3、三大战役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历史,即“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中共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胜利发展”的主要表现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专攻,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