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定位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探析-最新教育资料

社会角色定位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探析

责任是外界条件对行为主体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定。责任意识,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一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问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本文拟从大学生社会角色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视角,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早熟早恋,或追求时尚,有的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意志脆弱,等等,甚至“近些年自杀现象更有向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蔓延的趋势”。[1] 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自我责任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构成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升华责任意识的内在动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于受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其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经历了高考成功的喜悦,入校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是真正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而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一位毕业生说道:“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尽管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冷遇还是受不了。”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家庭责任意识缺位

家庭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家人意识和感恩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根本义务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是孝敬父母。

然而现实大学生中,不少人家庭责任观念淡薄,只愿享受家庭的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和负责的家庭意识缺位状况令人担忧,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的收入能力,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如今一些高校时髦着这样一种小调:“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些话绝非虚言,有一项调查显示:近30%的学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虽然大学生家庭的富裕和贫困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但我们提倡的应是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理性消费。往往有部分人碍于“面子”,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无度”地向家里伸手,2005年引发南京高校大学生广泛讨论的“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家庭意识、感恩意识的现状。

(三)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认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2]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现象较为突出。虽然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