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复习题大全)

2)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3)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 4)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

51、简答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答:1)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2)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52、简答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答:1)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不管是理解

的还是不理解的,都得服从。

2)从众不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的随从。从众也可能是一种违反心愿的

服从。

3)从众与服从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

行为。

53、简答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

答:1)利他行为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是明显的利己。 2)有些利他行为有微妙的利己。

3)有些利他行为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

4)对于第三种动机的利他行为,有人怀疑它的存在,有人认为人们有时候确实只考虑他人的幸

福而作出助人行为。

5)关于利他行为,历来认为有两种对立的动机,即自我利他主义与纯利他主义。

54、简答利他行为的理论。

答:1)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先天论和动机论两种。 2)先天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先天遗传而来的。

3)动机论则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55、简答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

答:1)旁观者起到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在场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

生更多的顾虑。

2)旁观者起到榜样的作用。当个人处于难以作出决定时,旁观者的榜样行为,会促使他决定。 3)旁观者起到责任分散作用。在紧急事态中,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那就责无旁贷,会使他采

取助人行为。而周围有了许多旁观者,即救助别人的责任分散了每个旁观者身上。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才是决定是否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的自身利益。

56、简答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

答:1)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人们在作出救助行为之前,首先要估量一下自己所负的代价,代价越

大,则越有可能不救助。主要包括:a、消耗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多少;b、担心个人的安全。

2)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认识伤害的严重性与人们的救助行为也有关系。语言表达与目光注视

是受害者向助人者发出求助的线索。

3)个人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个人的救助行为也受到当时情景的影响。

57、简答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

答:1)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个人需要未被满足。凡是妨碍个人需要满足的对方会遭到侵犯。 3)已经形成的侵犯习惯。

4)报复。个人过去曾经受过他人的侵犯,为了报复他人而发生侵犯行为。

58、简答挫折——侵犯理论。(或名词)

答:1)1939年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侵犯的假设。

2)早期的挫折——侵犯假设,包含了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条件;另一是

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

3)后来,他们把认知因素纳入挫折侵犯的假说之内,认为挫折引起是一种未分化的唤起状态,

如果在一定的情境下,没有给予有关的认知因素,侵犯行为未必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