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一、导语: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东坡创作的影响。(见课件) 三、诵读涵咏。

学生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纠正字音: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早生华发(huā fà) 雄姿英发(fā) 还酹江月(huán lèi) 教师范读。

四、鉴赏品读。

提问: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 景观?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提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好在何处?

明确:开篇就劈头一句“大江东去”,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鼻祖,其开创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

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提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改词靡靡之风,开豪放之气的第一句,就是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开篇就震撼人心的诗句很少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来?

明确: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提问:《三国演义》开篇这首《临江仙》大家看看,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那么我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改写苏轼这两句,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

指导:同意“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样的意思。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不同意,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什么不干脆写作“英雄人物”呢?音律上完全一样,可见苏轼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风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虑,而是另有原因。

原因迟早会出来的,我们不必急着回答,学完整首词后自然就会明白了。

提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提问: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明确: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每的年代。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提问: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他又是怎样表 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

提问:作者是借周瑜来反衬自己,那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明确:风流倜傥,英姿勃发。儒雅、潇洒,年轻有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可看出来。“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卓异不凡的年轻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

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战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如此儒将,难怪让苏轼倾慕不已。

提问:作者在塑造周瑜时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明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是想突出强调周瑜的年轻。 提问:当时周瑜多少岁了? 明确:24岁。

提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时他确实只有24岁,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时他已经结婚十年了,都34岁了,小乔也不小了,快成老乔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苏轼搞错了,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明确:都不是。应该是苏轼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提问:词中着意表现周瑜年轻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确:“羽扇纶巾”可见出周瑜的年轻。年轻才有这种雅兴搞这种装扮。“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轻。“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而用“周瑜”就没有这个效果。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极力突出周瑜的年轻?

明确:以此反衬自己一把年纪还功业无成。后面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想起当年周瑜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四十好几,早已过了周瑜当时立功的年龄,自发都一大把了,还一事无成,所以特别伤感。

作者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不单单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还另有目的。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现在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我想大家应该明白 “英雄人物”一般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的:“雄姿英发”。但“风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儿女情长,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就是为了表现周瑜“风流”的一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为了表现周瑜卓异不凡的智慧与聪明,谈笑自若的胆略与气度。这才是风流人物。

苏轼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风流人物”!

提问:三国时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个人呢?

明确: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将,作者又是在赤壁怀古,选他当然最合适不过了。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苏轼借这个人物婉转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

提问:为什么不选诸葛亮呢?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啊,而且当时他比周瑜还年轻呢。 明确: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

提问: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表达了时光消逝、年华已老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怅惘伤感。 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

提问: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明确: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词的最后,他还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 五、总结。

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这么一种巧妙的、缜密的构思,做得非常漂亮。这是第一点。同时大家也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人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反前人创作的委靡之气,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这种豪放的风格。这一点表现出他相当大胆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进入词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