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一课时 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既是对前一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深化,同时又是后一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导入和铺垫,围绕本单元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核心,侧重强调提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着重阐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正确指导自己的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学情简要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本门课程的前期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尤其是本单元第七课的学习,学生明确“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身心特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区分事物的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以从媒体及身边接触到一些上当受骗、假象误导的案例,所以对于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有初步认识了解。 (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运用目标: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1
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漫画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漫画说明现象和本质不是等同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学习新课: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案例“谷粒何以变成谷堆?” 思考:国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只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低。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
2
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 ”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 ”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首先,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案例分析:
3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
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组讨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
(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
(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 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
实际运用:
4
(1)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杂、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善恶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学会理性分析,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请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是非、善恶、真假方面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指导自己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后,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这两种观点的呢?
请分别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