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赵立霞

一、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的简单回顾

我国前五次的行政体制改革都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共经历了五次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取得的成就很大,整体上由一个计划经济的政府转向市场经济政府。2005年12月开始了第6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确定的主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胡锦涛同志有一个重要讲话,其中特别强调“加强研究,通盘规划,突出重点,精心部署”十六个字,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正式地揭开了第六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强调通过制定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来推进行政改革。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不是五年目标,是一个中长期目标,到2020年,用12年的时间来建立起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框架。

2006年2月,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国务院成立了深化行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

了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前夕的6·25讲话,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基本任务。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往用的都是“深化”,十七大报告用了“加快”,目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再次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和定位

学者们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根本目的是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有些专家概括得比较全面,有些从某一角度对其加以解析。

温州大学的吴玉宗教授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的内容是由民意决定,服务的方式是公开透明的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的刘熙瑞教授从指导理念、政府职能、管

理方式等多个角度对其加以定义。他指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郭台辉概括如下:1.服务型政府就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2.政府应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3.服务前提是勇于承担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服务性质是有效性和有限性,服务内容是公共产品。

从专家们对服务型政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恢复人民赋予政府的本来意义。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差距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运行机制。学者们认为,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同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