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

前行105课

1、布施分为几种?其中财布施又有哪些分类?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有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

2、普通布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大庄严论经》亦云:“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1]。”布施完以后,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

3、 如果有钱却不愿意布施,这能让自己越来越富裕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

《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亦云:“若能减身口,分铢以为施,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如果我们能减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点点施给众生,以此善根,长远来说,自己可从轮回长夜中获得解脱;暂时而言,生生世世会成为富豪,不受贫穷之苦。

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

4、 凡夫人为什么不能作极大布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当如何发愿? 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

前行106课

404、讲闻佛法有何功德?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摩诃僧祇律》中讲过:“百千阎浮提,满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随顺令修行。”意思是,在百千座南赡部洲中装满真金,以此布施一切众生,不如宣讲一个偈颂,让别人明白法义并随顺修行的功德大。《大宝积经》中也有类似阐述[1]:用七宝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比不上受持及宣说一个偈颂的功德大。

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因此在讲课时,主要阐释佛法的直接意义,引用的也是佛经及前辈大德的教言。现代人喜欢时兴话题,对可靠的教证公案、传统的讲解方式,有些人比较难以接受。最好还是直接了解佛法的教义。因此,我们在开示法要时,不能太世俗化。如果太世俗化了,暂时也许能引发一些好奇,但却很难断除人们烦恼习气的毒根。

405、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有哪些严格要求?这说明什么问题?

47

1、证悟了空性并具足神通时,方可摄受眷属。”2、“自私自利之心断尽时,方可行饶益他众之事。” 3、“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4、“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5、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6、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7、“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8、“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9、“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说明以下问题:

一、《现观庄严论》讲传法者的法相时,也说真正能转法轮的是佛陀。假如没有佛的境界,一地菩萨以上,也可以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将自相续中的正法之轮,转入他相续中。而凡夫人传法,只能给别人种下善根,相似性地压服他们的烦恼,但不可能彻底根除。因此,传法者最好是一地菩萨以上。

二、以前的藏地,不少人以传法为借口搞世间法,这样一来,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就算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真正利益众生。故为了制止这种恶行,这里特意提高了对传法者的要求。

三、末法时代,重视形式过于内在。但修行人不应装腔作势,只图人前好看,而应该时时策励、劝勉自己,日日夜夜精进修行。自相续尚未得到调伏之前,要调化弟子是很困难的。现在不是耽著词句的时候,语言是否动听并不重要,用心思维和修行法义才最关键。

406、修行与传法哪个更重要?对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标准?既然要求这么高,我们平时是否就不该传法了?对此应如何圆融理解?

1、末法时期作为凡夫人,还是应尽量在寂静处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时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己烦恼的时候。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名贵药树长成以后,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发心菩萨也是一样,稍有点境界就马上给人传窍诀、作灌顶,这样对自相续的功德增上很有影响。

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对我们现在来讲比较困难。自己若没有真修实证,却为他人讲经说法的话,对他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2、A、● 传法后对自他无益

初学者从来没有修过法,甚至连因果正见也不具足,却总喜欢到处给人讲法,这对自他毫无利益。因为你的相续中没有点滴功德,从未思维过甚深法义,讲得再好听也没有意义。B、●

传法后会利他损己

中等者,能利益别人,但对自己无利。就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着灯,给别人照亮了,但自己却看不见。C、●

传法后自他皆受益,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3、《华严经》云:“常欲利众生,不求自安乐。”能利益别人也是非常好的。就像我讲课,虽然自己修行很差,但所讲的佛法本身极为殊胜,一定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如此一来,别人怎么说我也无妨。有人说:“你修行很差!讲得不好!”我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了我的本来面目。如果说:“您是大成就者,是大修行人!”我心里反倒不舒服,因为他并没有认清我。我的修行,自己最清楚,吹捧我的语言,并不符合我的本相。

总之,中等者以好心好意去传法,对别人会有利益,但确实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也影响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别人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利益,这是他们传法的不足。

407、什么是无畏布施?假如你以前杀过众生,今后打算如何从行动上忏悔?

所谓无畏施,就是解除众生的怖畏与恐惧。对于无有救护者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救护者;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1、世尊曾说:一切有为的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所以,当众生的宝贵生命遭到威胁时,我们应全力以赴地施以救护。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2、善法有很多种,比如七支供的顶礼、供养乃至回向,其他像转绕、念经、参禅等,上师给予的建议:一、悬挂印有金刚萨埵心咒的经旗,或印有观音心咒的经旗。

二、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和百字明。

三、以前你如果杀过青蛙,以后就多放青蛙;以前吃过很多海鲜,有生之年就多放海鲜。倘若你没有太多钱,也可以劝别人放,数量上尽量超过你所杀害的数目,这是生命的一种补偿。

3、《受持五部律仪续》云:“宝部三昧耶,恒行四布施[2]。”行持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慈心布施。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利益众生!

107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

408、你轻视小恶吗?重视小善吗?你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种取舍?今后如何改善? 藏地有句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其实,一个人若想行善,言行举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观修,说话也是慈爱的语言,即使是一起吃顿饭,他的话也能利益别人,增上修行。而满身恶

48

习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样是吃顿饭,骂这个、骂那个,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更是不如法,短短时间就造下无量罪业。

有些人虽知道要防护大罪,但却轻视小恶,比如杀虫子、说过失、行为粗暴、嫉妒、嗔恨,认为这些并无妨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贤愚经》中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经》也有一类似的教证:“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不能将一些小错视作正常,只有从一点一滴上改过行善,才能最终转凡夫而为圣者。

懂得行善的人,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1]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

不管怎么样,真理是不会错的,善行也应得到继承。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善行则应行,不善业应舍,善行受胜乐,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轻视小小的善根,以为这些没有意义。《贤愚经》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亦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所以,对微乎其微的善根,理应值得重视。轻视小善的人,只会谈些大法、说些大话,慢慢地行为失去了约束,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409、你如何以众理劝说自己修安忍?哪几条道理对你修安忍最有力量?你在修安忍上有何心得?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杀掉嗔恨,则为诸佛所赞,他自己也会快乐安逸。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众生被一念嗔心驱使,做过无数可怕的事情,为了自他的安乐,大家务必要修安忍。

修习安忍是很难的。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安忍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也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对惯于生嗔的人来讲,要压制烦恼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决定是恶的,肯定会引发重大罪业,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要了解到,嗔恨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应理的,因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论师也说:“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毕竟,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因此,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应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

410、判断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验相与标志?

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有些人初学佛时,多少有些自控,但闻思久了以后,我执本该越来越少,但因为法不入心,我执却越发加重了,乃至小小触犯都忍受不了,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狭窄,他人有稍许冒犯,便会暴跳如雷。修行人的心态应该宽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闻思我执越重。。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411、什么是修行的无误要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要点?自己做得如何?能否始终把握好这些要点而踏实修行? 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本来清净、大中观、明心见性,这些高高的见解即使讲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还是毫无实义。倒不如我们先调柔相续,不要跟众生发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息灭自己的嗔心。其实,大圆满传承祖师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恶念,就应该马上祈祷、忏悔,尽量跟大家和睦相处,这也是菩萨的行为。

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谦虚的心,来对待众生。这一点能修就修,实在修不了,也不要让众生苦恼,你就天天睡懒觉吧。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在我们的修行道场中,金刚道友之间不要发生矛盾,理应和睦相处。因为我们追随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随顺众生。”

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宽广,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前行广释108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

49

412、什么是噶当四依? 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413、为什么说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请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 如果说二者不能两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没有修行机会了?为什么?

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1]。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414、既然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说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415、诽谤大乘有哪些过失?怎样忏悔诽谤大乘的罪业? 1、像《圆觉经》、《楞严经》里对空性的描述,从未闻思过的人一听,立即会引发内心的恐惧。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生邪见,更不要去诽谤它,否则就会造下舍法罪,无数劫不能从地狱中解脱。2、乔美仁波切说:“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入大乘论》所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3、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4、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空性法门的人,从内心深处生起恭敬诚信。倘若因为智慧浅薄,实在生不起信心,尽力断除诽谤也格外重要。佛法虽对每个众生都有利,可若倒入被染污的法器中,良药也会变成剧毒。如《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最可怜的,就是那些稍有智慧、但智慧又很浅薄的人,他们最爱说佛法的是非、看出家人的过失。其实没必要造这种口业,这种业是很可怕的,还是应该尽量断除。

总之,学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落实在行为上,竭尽全力制止恶行,尤其是千万不要诽谤大乘佛法! 前行广释109课、110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

416、什么叫擐甲精进?什么叫加行精进?什么叫不满精进? 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这里讲的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我们获得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的显密教言,具有如理修习正法的缘分,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叫擐甲精进。加行精进,简单来讲,就是在修法上勤奋努力。这里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单单指闻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广义上的修法,除了闻思修以外,像守持净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进努力。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

50

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

417、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利益众生,是很正常的。这是缺少一种什么精进?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

缺少一种擐甲精进;1、我们应当知道,实际上,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从他的传记来看,起初他的确是一个业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过依止善知识,通过苦行,当上师的教诫融入相续以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我们应当思维:“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只要精进的话,也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2、《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凿地挖井,最后一定能涌出甘泉;精进也是如此,一无所求则一无所得,只要精进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获得成就。3、进一步来说,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那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劝勉自己。4、很多人也想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虽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识,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满,或被十六种无暇[1]所束缚,因此没有修行的机会。然而我们与之不同,我们已有了格外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精进呢?如果你能精进,也并不是修不成的。

418、人生真的如同被驱往屠场的牛吗?你对此有哪些深刻体会?

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419、有些上师很了不起,是不是就不需要修法了?为什么?

需要修法;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积累资粮,塔波仁波切说:“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在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我们每个人,包括十地菩萨,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要获得的上上功德。不能自认为:“我已经是上师或法师,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以后不用学了。”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绝不能只是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而要力求做到对正法无有满足。

其实不说一般的上师,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尊者,在行善方面也非常精进。他每天都要不断地调和土粉做泥塔小像(擦擦像),众眷属劝他说:“您老人家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整天摆弄土粉,别人会讥笑您的,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阿底峡尊者回答:“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

前行110课

420、你每天都修静虑吗?如果修的话,请谈一谈它对你日常生活的改变,比如面对压力的能力方面、烦恼减轻方面、信心增上方面??

修;心一般比较清净,生活中不会有烦恼、痛苦,也不会有烦心事。透过禅定的力量,心入于一种清净状态时,外面的世界也变得美丽了,生活自然充满快乐。

421、你对财富有什么样的观点?它在你心里占什么样的位置?从修持静虑的角度,它是否成为你的障碍?你是如何克服的?

知足少欲;人的一生很短,《正法念处经》云:“贪心著财宝,不觉死时至。”一个人因为贪著财宝,不知不觉中死亡已经降临,但他至死都毫无觉悟。龙猛菩萨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富贵虽然快乐,但都是无常的。“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你的财富其实并非你一人所有,是被五家[1]所共用的,而且,因为贪执的缘故,心始终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人死以后,财富又归谁所有?无非都是无常的道理。

对财富的贪欲,也是静虑的障碍,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一般认为,贫穷的时候人会吝啬,有了财富就会大方。可实际情况是,不论拥有多少财产受用,人始终不知满足,并且随着财产的增多,吝啬心也越来越增长。如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又云:“愈有愈贪如富翁。”因为贪欲的力量,越富有越感觉贫穷,就像富翁一样,虽然他的财富很多,但舍不得自己用,也舍不得布施。这种人即使拥有再多饮食、财产及受用,也只会招来怨敌、盗贼的损害等痛苦,可以说,除了受苦造罪、消耗人生以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要获得快乐与解脱,一定要远离财富。所谓“无财之时离怨敌”,离开了财富,也就离开了怨敌。解脱是从清净的心态中产生的,当你身处愦闹、散乱,或被财富所困时,是永远也得不到的。了解佛教所阐述的真理,懂得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切财富并无实质的意义,这样之后,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完全变成钱财的奴仆。

422、对你来讲,修持静虑的障碍主要是哪些?请一一写到纸上,思维它们的过患,然后祈祷上师三宝逐渐遣除,并

5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