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状存在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的特征,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于鉴定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测量血小板的反应能力和监测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抑制程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
检测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模拟,即在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花生四稀酸、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等不同诱导剂。透光度增加程度代表血小板聚集的强度。吸光度(OD)的变化被测量记录代表着聚集度,加入诱导剂后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使用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聚集反应有两相:I相:血管壁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通过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ADP所致。特点是聚集发生迅速、可逆即聚集后的血小板又自行分离(称解聚);Ⅱ相:聚集是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诱导发生的,特点是聚集过程缓慢、不可逆。
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 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其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血小板粘聚成团堵塞损伤的血管和促进凝血实现的。
血小板能释5-羟色胺,儿茶酚按等血管收缩素,使受损伤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同时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血小板容易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血栓直接堵塞在血管裂口处,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血小板的凝血作用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加速形成凝血块。
血小板的凝血作用:血小板3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凝血反应速度。 受到损伤的血管或组织处于产生一些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血凝系统,在血小板所释放的不同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数分钟内完成了一系列酶促生化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浆内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约34万,电镜下观察数条肽链形成螺旋盘曲的四级结构,整体上看呈团状。纤维蛋白则是细长丝状,并相互交织成网,因而把血细胞网罗起来,形成冻胶状的血凝块。 4、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容易降解。由于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至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L一300×10/L,占血液体积的0.3%,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临床意义:
(1) 遗传性血小板缺陷病检测
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贮存池病及纤维蛋白血症、、Wilson病、灰色血小板病、TXA2合成与反应缺陷、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9
9
血小板聚集结果解释
疾病 血小板无力症 Essential A athrombia 阿司匹林样缺陷 巨血小板综合症 Wiskitt Aldrich 储存池病 假性血管性血友N 病 A=不正常 N=正常 ±无诊断
(2)获得性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聚集率增强: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伴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肺梗塞、哮喘、肾小球肾病、肾移植免疫排斥、血液透析、人工瓣膜、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DIC、妊娠高血压症、复发性流产、先期子痫、中毒症、口服避孕药、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葡萄糖、高脂饮食、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迁徙性肝病、肝硬化、尿毒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感染性心内膜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等。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1.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磷酯酶A2抑制剂 :阿托品、氢化可的松等 环氧化酶抑制剂 :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 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双嘧达莫、茶碱 3. 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噻氯匹定、腺苷 4.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普萘洛尔
N N N N ± N A N N N A N A N A A A ± A A ± ± A A A A A A 花生四烯酸 A ADP初级波 A ADP二期波 A 胶原 A 肾上腺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