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
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是否具备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对其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发展自理能力的角度而言,这代表身心成熟到某一程度,使它逐渐脱离依赖或被动的帮助,进而能在自己的意志中主动行事。在生理的需求方面,不再只是依赖父母。在心理层次方面,它更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从社会层面看,具有独立、自信、责任感的公民,将使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然而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家长的包办代替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
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孩子缺乏方法,难以掌握技能。
孩子的年龄小,不会巧妙的运用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许多家长也不会。所以碰到问题时就只有包办代替了。而且有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他们就认为孩子 “树大自然直”。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应给予孩子“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手技能、方法,并不是意味着让他受苦。缺乏方法、技能不但导致孩子不会自理,也丢失了孩子对自理能力的兴趣。
3、缺少巩固练习,失去基本能力。
孩子刚学会自理时兴致很高,我们常常会在家听到他们这样的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走……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宝宝还小,不会做,大了再做。”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不但浪费时间结果衣服穿反,还要重穿,耽误早餐与上班的时间;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不但手、脸没洗干净,反而弄湿衣服,还不如自己帮助来的快而干净;让孩子自己吃饭更不用说,一餐饭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还吃得很慢,还不如自己喂来得快而便捷;……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
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理。现在孩子还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现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了,为了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1、儿童画的语言,引起孩子自理的欲望 运用拟人化的儿童语言,用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孩子比较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例如:一开始,孩子午睡时会把脱下来的鞋子乱扔,一只在东,一只在西。这时我就会提醒宝宝:鞋子宝宝在哭了,它找不到好朋友了,谁会帮助它们呢?它们也想在小床下面休息一会呢。又如,小班的孩子不愿意捡不是自己掉下去的积木,这时我们老师也会说:还有积木宝宝没回家呢,谁来帮助他?
2、区域活动中渗透自理能力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