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课标标准】
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重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1、出现的社会原因:
(1)政治经济大变动, 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
(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 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 ,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思想核心是 要待人宽容,即“ ”。
(2)强调统治者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 ”。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的代表:
(1)孟子:主张“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主张“ ”,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 和 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 ”, 认为世界是“ ”
(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 国家的需要。 重难点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本质 前提 目的 古代民本思想 以君为本 封建君主专制 维护君主制统治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互动探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当堂检测】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 孔子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