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

察计数,统计发

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

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

增长(如图曲线乙)。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 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④改变子代种群空间特征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3.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共生

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 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 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 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K值

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

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8.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

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9.柑橘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橘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潜叶蛾与柑橘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 D.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10.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原因不包括

( )

A.生产者能被多种初级消费者所食 B.不同种生物处于同一营养级 C.许多消费者能以多种生物为食 D.生产者个体数量总是多于消费者 11.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1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13.右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B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A.7.1×108 kJ B.4.8×107 kJ C.5.95×107 kJ

D.2.3×107 kJ

1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15.按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

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