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科30001,林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保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30001 2014年版

第一章 学前儿童保育概述

1、保育是指成人对儿童的保护和养育。学前儿童保育是指成人为0-6岁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精心的保护和养育,促进其身心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学前儿童保育学是以学前儿童保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并探讨学前儿童学前儿童保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前儿童保育工作实践的科学性的一门学科。(名词解释,理解)

2、学前儿童保育的范畴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选择题) 3、保育与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育与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保育是教育的基础,保育本身具有教育的职能,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我国实施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根本原则。(理解,识记) 4、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简答)

(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2)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3)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充分发展。 5、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简答)

(1)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2)为学前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5)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 (6)教学和其他活动中的保育。 6、学前儿童保育的作用:(简答)

(1)保育为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效的保障;

(2)保育是对学前儿童饮食起居全方位的照顾,也是对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1

(3)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主要场所,保育的部分职责就是帮助其融入这个“社会”。

7、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在武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稚园,开始了我国幼儿教育社会化的历史进程。民国以后,张雪门在宁波创办的星荫幼稚园、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等,在现代教育史上卓有影响。(选择题) 8、发达国家学前儿童保育思想对我国幼儿保育的影响和借鉴: (1)美国:

①保育机构的多元化;②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③理性的教育目标和明确的培养方向; (2)日本:

①举全国之力发展幼教事业;②极其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③保育宗旨和目标具体明确;

9、学前儿童保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简答) (1)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科学的; (2)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人性化的; (3)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动态发展的; (4)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综合、全面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

1、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到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收的精细动作。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动作先于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了解)

2、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的形成,有助于缓冲外部压力,避免外力对大脑、心脏等的直接冲击。在脊柱未完全定型以前,不良的体位姿势易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了解)

3、婴儿期过早或过多练习走路,运动量不合适,易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了解) 4、婴儿约在3个月时开始能够翻身,到6个月时能够坐起来,8、9个月时开始会爬,约在6个月时有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作,能够弯曲手指“包住”物体,然后用手指的力量稳稳地抓住物体。(选择题)

5、神经系统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机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

6、学前儿童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重点)(简答)(名词解释)

(1)始动调节:是指某项活动开始时,大脑皮质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渐提高的现象; (2)优势原则:学前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特别专注,对其他无关刺激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与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有关。大脑皮质某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形成优势兴奋灶,从而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

(3)动力定型: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而然地出现这一系列活动;

(4)镶嵌式活动:当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只有相应区域的大脑皮质在工作(兴奋过程),与这项活动无关的区域则处于休息状态(抑制过程),随着工作性质的转换,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

(5)保护性抑制:是指活动过度,超过了大脑皮质的工作能力,使皮质神经细胞出现抑制现象,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

7、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有感受触觉、压觉、痛觉、温度觉、冷觉等变化的能力,还有保护人体器官、调节体温、排泄和吸收的功能。(了解)

8、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和淋巴循环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脾)组成。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 (1)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2)运送营养物质满足各器官需要; (3)运送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4)产生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过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9、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营养、疾病、生活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其他环境因素)。 10、动作发展的保育要点:(简答)

(1)根据儿童动作、运动发展特点,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注意全面性和多样性; (2)加强营养,为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 (3)注意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和意外伤害; (5)保证衣服、鞋子的宽松度,避免过度束缚;

3

(6)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

(7)为学前儿童安排合理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 11、神经系统的保育要点:(简答)

(1)安排丰富适宜的活动,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如音乐、美术、游戏活动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进一步完善; (3)消除引起大脑紧张的因素和不良刺激;

(4)根据大脑活动规律,合理制定生活制度、安排各项活动; (5)合理的营养供应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12、呼吸系统的保育要点:

(1)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2)教会儿童正确擤鼻涕的方法; (3)教育儿童爱护好自己的嗓子; (4)培养儿童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5)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3、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

(1)做好学前儿童牙齿的保护工作; (2)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 (3)培养儿童定时排便的习惯; (4)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5)创设愉快的进餐环境。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保育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简答) (1)视听感知觉和注意力日益完善; (2)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3)无意想象和再造想想为主; (4)词汇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迅速; (5)情绪情感日趋稳定,自我意识逐步发展。 2、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选择)

4

(1)心理发育问题:遗尿症、口吃、攻击性行为; (2)情绪异常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3)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注意缺陷障碍等。 (4)孤独症,即自闭症; (5)智力落后现象,即弱智。 3、学前儿童心理保育的要点:

(1)创设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游戏环境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表现; (3)针对心理发展中的特殊需求;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愉快、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性格和自我意识良好、人际交往和谐。

5、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婴幼儿期要建立富有安全感的亲子依恋关系、正确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2-3岁时出现第一反抗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科学应对初入园孩子的分离焦虑、合理评价和引导中班攻击性行为和告状行为、注意大班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保育。(选择)

第四章 托幼机构生活活动中的保育工作

1、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学前儿童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入园、进餐、睡眠、盥洗、如厕、整理、离园等环节。(名词解释) 2、生活活动中进行保育的意义:(了解)

(1)生活活动中进行保育是保健人员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途径; (2)帮助幼儿熟悉并掌握班级的生活常规,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直接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3、晨检工作,是预防疾病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一摸(摸儿童额头、颈部、手心有无发热)、二看(看儿童精神和面色是否正常)、三问(问儿童在家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四查(查儿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五防(传染病流行季节,检查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及早期症状和体征)”把好入园第一关。 4、新生入园环节的保育要点:(简答) (1)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