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
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
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
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
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
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
书中插图。
1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
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
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
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
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
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
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 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
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
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
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
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
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
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
你为何不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