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翻译学文化转向下的翻译网络自主学
习
\
论文摘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翻译网络自主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翻译教学中。从剖析翻译学文化转向入手,阐释了翻译的文化功能,并论述了在翻译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问题。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网络自主学习
翻译能力是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却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也少有适用于公外英语的翻译教材。然而,翻译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并非不重要,翻译部分不仅是大学英语各等级考试的组成部分,翻译能力还是许多专业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重要英语能力之一。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成为了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少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计划增加翻译授课学时,开设翻译选修课程,编撰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以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翻译网络自主学习,并将其作为翻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现今翻译网络自主学习的一些问题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指的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美国学者亨利·霍利克(Henry Holec)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将“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概念引入外语教学中以来,学者和教师们就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教学实践出发,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不断的发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将自主学习和网络信息技术联系在了一起。在我国,网络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不仅是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翻译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使翻译能力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研究学者阿利森·毕比(Allison Beeby)提出了翻译学习过程中翻译能力发展的4个目标: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篇对比能力和非语言能力。其中,非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是现行翻译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很难达到的。学生
非语言能力指的是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之后的两种文化以及利用翻译资源的能力,比如,翻译电子工具,翻译机器等等。那么,怎么样去完善翻译学习者的“非语言能力”呢?这就必须谈到翻译学文化转向问题。
二、翻译学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学学科建构的过程中,翻译长期附属于比较文学与语言学而存在。大批翻译研究者为了使翻译学这个边缘又新兴的学科能建立起来,不断把大量的翻译理论归纳总结成规范且完整的系统,而且还将原有的理论开拓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连接起跨越翻译学和其他学科的桥梁,用其他学科之思想思考翻译学之问题。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对前人的观念作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问题。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范式的桎梏下解放了出来,开始引导研究者以文化层面的各个相互影响又制约的因素思考问题。支持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学者认为,翻译存在之基础是文化,因此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应该考虑诸如译文出版商、译者、读者、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利关系、语境、历史、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而且,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文化之间筑起一道桥梁以达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翻译并不能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在翻译时一定要平等对待各种语言,不能抹杀语言间的差异,要让原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