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中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作者:潘明霞 王光启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
【摘要】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大别山民歌中红色革命歌曲的优秀代表。本文着重以该歌曲为例,探究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红色歌曲;保护;传承;创新 【中圖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中,由于鄂豫皖苏区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色革命歌曲自然就成为了“大别山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有其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
大别山是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诞生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立夏节起义等一百多次工农武装起义,逐步创建了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伴随着苏区革命取得胜利的同时,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从此地诞生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呀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是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其实,这首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中的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八段锦》是一个民歌的曲牌,首句是“小小鲤鱼压红腮”。1929年至1930年间,鄂豫皖苏区的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人们把《八段锦》进行了重新填词并改唱,以表达苏区人民群众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及第一次分到土地后欢欣鼓舞的心情。由于改唱的《八段锦》歌词的第一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因此,歌曲名字就用第一句歌词作为曲名,流传至今。 从《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来看,它是基于“大别山民歌” 改编而来,发源和产生于 “大别山民歌 ”,因此,它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流行传唱的土壤,易于流行和传唱,对于歌曲的保护、传承十分有利。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强化保护和推广。对于它的保护,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一是结合中国革命历史,在党史和军史资料中收集、整理并加以保护。鄂豫皖三省都有专门研究红军历史的专家学者,要利用各个重要的红军纪念日和重走红军路等契机,加强红军历史的研究,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例如,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各地都以各种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式,对红军时期的历史再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其中红色歌曲的挖掘整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以外,还有许多红色革命歌曲,如《送郎当红军》等,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搜集,做好红色歌曲的保护工作。
二是以固化的形式加以保护。可以通过在红色歌曲的诞生地建立纪念碑的形式加以固化。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在金寨果子园乡佛堂坳模范小学(现改名为果子园乡中心小学),歌曲的作者就是该校原教师罗银青。在该校建立纪念碑,将该歌曲的词和曲雕刻在石碑上,这既是保护,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在纪念馆中收藏有关红色歌曲的书籍、资料、图片、手迹等,这些都对于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安徽金寨县洪学智上将纪念馆中就有“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展板,很有历史价值。
三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中红色革命歌曲集》的形式,把有关红色革命歌曲进行整理和研究,汇编成书籍,出版并发行,既起到了保护作用,又有传承的成分,一举两得,很有编撰和出版价值。 二、红色革命歌曲的传承
“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与人,行之与世,承之于后人” [1]。红色革命歌曲也是如此。《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后,从1932年10月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川陕,红军走到哪里,这支歌曲就传唱到哪里。《八月桂花遍地开》传遍了鄂豫皖根据地,传遍了中央苏区和川陕边区,最终传遍了全中国,对于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红色革命歌曲的传承,既要传递,又要继承。因此,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归纳为:
一是将优秀的红色革命歌曲写进教科书,如小学音乐教材,这对于传承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做,既是对歌曲的传唱、欣赏和传承,又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
二是利用重要的节日对红色革命歌曲晚会、比赛、红色歌会等形式进行传承。在进行“五四”歌咏比赛、“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抗战胜利日”等重要节日合唱比赛时,规定红色歌曲曲目演唱,可以把红色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列入其中,作为其中的必唱曲目,这对于红色革命歌曲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鄂豫皖三省份,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大别山民歌尤其是其中的红色革命歌曲的传承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地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台、宣传和文化(文物)等部门要为大别山民歌以及其中红色歌曲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传递与继承的作用。
三、红色革命歌曲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文化元素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大别山民歌的创新与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民歌的创新与发展,绝对不能以丢掉民族艺术的个性特色,颠覆传统艺术,迷失文化精神为代价”[2]。大别山民歌中的红色革命歌曲的创新也应如此,要立足于原来的曲调,不能失去原有的个性、风格与特色,应提取其中的主旋律进行改编和发展,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大别山民歌中红色革命歌曲的代表,《八月桂花遍地开》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歌曲创新的手段很多,通过创新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又唱浏阳河》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由于旋律优美,典型的“启、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易于进一步改编,赋予新的内涵,因此,确实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创新空间。 一是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主旋律,改编创作新歌,作为声乐演唱曲目。大别山地区皖西籍音乐作曲新秀张中灿,根据《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主旋律作词作曲的《又见桂花开》,运用了“启”句和“承”的旋律,创作了此曲。该曲曾获安徽省六安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说明该曲根据《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是成功的。
二是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元素为素材,创作改编成为器乐作品。皖西学院周凤武老师根据以该曲为素材,创作了一首笛子独奏曲《桂花香自大别山》,旋律优美流畅,跌宕起伏,音乐对比性强,非常具有器乐曲的特有品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笛子独奏曲。 三是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改变成为合唱曲,运用合唱独有的和声丰富、音色优美、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魅力,为红色革命歌曲的创新与发展寻找新的路径。安徽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作曲谢林义先生就曾经把此歌改编成为合唱,唱出了不一样的效果,这种形式对于优秀红色革命歌曲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是把《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成为舞蹈的形式。这种改编既可以是纯舞蹈的形式,也可以是歌舞的形式,还可以改编成大型广场舞的形式,对该曲的保护、传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红色革命歌曲是“大别山民歌”中红色文化元素。走进大别山各地的革命烈士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纪念地,象是走进了中国革命壮丽的历史画卷,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无不向参观的人们诉说着血与火的历史以及革命先烈们追求光明的精神,折射出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铺就通往共和国的创建之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革命的火种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大别山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红色革命歌曲,有必要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创新与发展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红色音乐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