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4、抉择方式:全体一致规则,过半数规则。

(二)结合案例分析:主要就是对技术、经济、行政可行性进行分析,参考各可行性的标准分析。

八、如何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政策执行尤其是“就业率”统计方面的监测?(281页)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因素,使得政策方案被误解、曲解、滥用政策或执行不力,直接影响到了政策执行结果,因此,必须对政策执行过程加以监测,以保证正确的方案能得到贯彻实施,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

(一)所谓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结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的不同时态,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政策监测有着重要的作用,用邓恩的话“政策监测在政策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概括为监察、审讯、核算和解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对政策执行进行监测:

1、社会系统核算。可以对主观和客观社会状况变化进行监测,主要利用社会指标进行分析。

2、社会实验。往往要故意放大一个小的精心挑选的项目组内的不同类型政策行为之间的差别,并在向未测试作大规模投资之前估计它们的后果。

3、社会审讯:监测投入、过程、产出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实例研究:对执行公共政策的过去努力的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评价。 5、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有规律地提供关于政策或项目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来监测政策或项目过程。

6、绩效监测系统。搜集、报告和解释相关信息,以说明项目绩效某个主要功能。 政策监测的目的是描述政策是如何运作的,记录政策实施后出现的变化,说明政策实施情况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执行结果,找出政策目标与执行手段之间、预期政策目标与实现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同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发现目标与效果晨的反差,找出其中原因;政策监测要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不断完善。

(二)1、《意见》出台之前,没有进行事前监测,对于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科学的判断,致使政策的目标无法达到。有关部门对于“就业率”统计方法并没有进行真正了解,现行的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反映学校的“质”和“量”,单单看数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事中监测不到位,最初教育部……然而执行过程中,这个评价体系只剩就业率,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我偏差,监测部门没有及时进行纠编。可以说,出台《意见》的目标是正确的,但为何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出现不应用的现象(如,……),这说明是在执行问题上出了差错,出现“猫腻”现象。

3、事后监测的目的是把政策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与的目标、要求和原则做比较,找出偏差并纠正,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每个高校都有两分统计数据,就业率已经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因为教育有了消费品的性质,导致市场化竞争。而且相关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如就业统一口径、鼓励政策等,使得虽然知道出现了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偏,继续错下去。

(三)“就业率”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给全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不公影响国家对大

学生的宏观调控,而且还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败坏社会冈气,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使招生和就业率挂钩,其本意是好的,但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不合理而导致如此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好政策监测的工作,利用好社会系统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绩效监测系统等科学工具。

1、借鉴国外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2、把就业质量、就业层次都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3、就业率不能作为开设专业的惟一“硬杠杆”,正确的做法是研究市场,着力开发市场,在市场变化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其基本规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起到引导教育市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作用。

看来,加强政策监测力度势在必行。

九、“启蒙计划的评估”是如何应用准实验研究方法的?(320页)

(一)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获得关于政策结果变化源头问题的近乎准确的答案,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在根本上是由评估者控制实验背景的能力决定的。然而在公共项目评估中,完全控制即将进行的实验的每一方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可能。所以当各种条件或情形使真正受到控制的实验不可能进行时,就可使用准实验方案。在此情况下,评估者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真空的”实验因素:

1、当先验测试不能进行或太花时间时运用“真实控制组只进行后验测试”的形式。 2、当实验者无法把主体随机安排到控制组时,采用“实验后不对等的控制方案”的形式。

3、当控制组无法建立,而同样的测量可在一组人或事物在项无成之前和之后多次运用时,采用“同一小组多次实验方案”。

4、运用“无控制组前后测试方案”检验显而易见的影响。

这些方案都涉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实验受到经费问题、委托人需求、测量问题或伦理问题阻碍的情况下,才采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用政策评估的过程这一原理来分析) 1、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挑选和培训人员。(在文中找,找不到再问我) 2、实施阶段(利用准实验方法)。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政策信息;综合运用刊登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得出结论:政策失败。

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演变的?(346页)

(一)相关原理: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1、对政策进行调整主要包括:(1)根据已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3)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4)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进行调整。

2、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另一方面,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2)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

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深化的。

3、政策调整的程序:获取反馈信息、确定调整方案、实施调整。 (二)结合案例分析(利用政策调整的程序这一原理来回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