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

教育学重点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

我们说教育其实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利用好这些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一)具体表现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例如:儿童的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遵循着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也不可跨越的过程。

(二)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具体表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统一教学的行为就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的特点。

(二)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具体表现

一是:个体内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同一机能不同速(比如:身高、体重在初生儿与青春期阶段发展迅速,而在后续阶段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不同机能不同步(比如:王阳明五岁就可以默背大量古诗,但他说话却结结巴巴,说明他的记忆发展较好,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得较慢。)

(二)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学记》中有一句:“当其可知谓时,时过而未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的就是关键期的重要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一)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

身身互补:盲人的视力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听力会变得特别灵敏。

身心互补:身残志坚,霍金,肌肉萎缩,但他撰写了《时间简史》; 司马迁,受宫刑,但他写出了《史记》。

(二)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我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就体现了个体差异。 (二)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以上为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学启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事业单位考试网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