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贺 雯 陈春艳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年龄4~40岁,平均21.7岁。21例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11例,以肝脏症状起病5例,以精神症状起病2例,以肾脏症状起病1例,以关节疼痛起病1例,以溶血起病1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震颤,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患者最多达13例(62%),其次为以肝损害为主的患者达7例(33%)。常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肾炎、骨关节炎、溶血性贫血、精神疾患、舞蹈病、帕金森病、甲亢、脑脱髓鞘疾病、癫痫。结论 WD多见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K-F环是重要阳性体征,脑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本病易被误诊误治,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状的患者常规行角膜K-F环及铜代谢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误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4-98-03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在病初或病程相当一段时间内仅出现一个脏器损害的表现,故发病初期极易误诊。国内有文献报道,本病误诊率34%[2],国外文献报道误诊疾病达34种之多[3]。它的预后与确诊早晚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现对我院收治的21例WD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早期临床表现及误诊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990~2008年住院被确诊为WD的21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 1.2诊断标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按Sternlieb标准[4]对具备以下两项者诊断为WD:①具有肝损害临床表现;②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③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④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神经系统表现。非典型病例还需结合铜代谢异常的实验室指标,如尿铜增加、血铜减低、游离血清铜升高或D-青霉胺治疗有效、阳性家族史。 1.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对21例患者的基本情况、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主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本组21例患者,男12例,女9例;发病年龄4~40岁,平均21.7岁;3例有家族史,表现为同代同胞发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者13例(62%),以肝损害为主者7例(33%)。
2.1首发症状及误诊情况
首发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者11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6年,平均发病年龄18.2岁,易误诊为舞蹈病、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脑脱髓鞘等病;以肝脏症状起病5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8年,平均发病年龄9.8岁,误诊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精神症状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病者2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0.8年,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以肾脏损害起病者1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3年,误诊为急或慢性肾炎;以关节疼痛起病者1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1年,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以溶血起病者1例,单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0.8年,误诊为溶血性贫血。误诊时间0.3~6年,其中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误诊时间最长,以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次之。
2.2主要症状与体征
21例患者中震颤9例,构音障碍7例,流涎4例,肌张力增高致步态障碍3例,共济运动障碍2例,吞咽困难2例,手足不自主扭转痉挛1例,黄疸3例,肝肿大7例,脾肿大5例,腹水2例,记忆力下降2例,性格改变3例,精神异常3例,乏力3例,纳差5例,关节痛3例,眼睑浮肿3例,血尿3例,抽搐2例。
2.3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2.3.1血清铜蓝蛋白(CER)21例均
2.3.2角膜K-F环裂隙灯下检出角膜K-F环阳性19例,检出率为90%,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角膜K-F环均阳性,2例阴性均为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2.3.3头MRI检查本组均行头MRI检查,17例异常,表现为病变对称、范围广泛的长T1长T2信号,部分患者T2WI可出现高低混杂信号影,3例患者有轻或中度脑萎缩。病变部位依次为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黑质、红核、脑桥、齿状核、大脑半球。 2.4治疗及预后
21例均采用青霉胺口服,辅以硫酸锌治疗,并强调低铜饮食,予安坦、美多巴控制锥体外系症状以及保肝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16例,其中3例复查头MRI病灶减少,无改善4例,1例死亡,死于消化道出血。 3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WD基因(13q14.3)突变,其编码的蛋白(ATP7B酶)发生改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ER)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肝、脑(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部位沉积,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环等[5]。Bull、Tanzi等[6]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证明ATP7B基因表达在肝、肾、脑等组织均有分布,这也为本病临床症状的多样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依据。故目前最准确、最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