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高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3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
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3.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4.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
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5. 记述 “方六里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乡”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夫籴,二十病用,九十病农。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出处 《管子》 《国语·齐语》 《商君书》 《史记·货殖列传》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先秦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王充《论衡》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7. 正月 二月 三月 六月 八月 十月 命女红趣织布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命女红织缣缚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上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8.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9.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
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0.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
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12.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
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1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
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
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
“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
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7.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
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18.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
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19.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0.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
“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21.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1550年以前 1551—1722年 1723—1861年 1862—1911年 松江市镇数量 59 113 167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