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中体现的都市意象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王安忆《长恨歌》中体现的都市意象赏析

引言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与特征,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众多女作家以城市为元素开始了文学创作。城市是实景,是各种人生存的地方,也是各种故事上演的舞台。有人在这里死亡,有人在这里新生;有人在这里爱着,也有人在这里恨着;有人来过,有人又走了……围绕城市,作家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以他们眼中的城市故事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的追问。而王安忆无疑是这一领域很突出的作家。在她的笔下,上海这座城市成了有灵魂的生命,和着上海城内来来往往的人群,开始它的兴衰悲乐。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言,《长恨歌》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写的是“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 一、时间细节上的都市

在小说中,往往用时间来展现整个时代的变化与无措。而在时间细节上的都市,又将这种变化更为详细地体现出来。 在小说中,1946年的上海,和平气象已经远逝得恍若隔世。1948年的春天,王琦瑶搬进爱丽丝公寓,这是局势相当紧张的一年。内战枪响,人们都前途迷茫, 但对王琦瑶而言,“爱丽丝”的世界却是温柔富贵乡。直至1957 年的冬天,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的大事变却和这“爱丽丝”的炉边小天地毫无关系。1965 年,这城市开始安定和富足起来了,为生活在这城市的人

们提供着小康的生活和殷实的日子。城市的上空,充斥着温饱的和暖气氛,但又不流于奢华,全然是淳朴憨厚的民享之风。时间发展到1966 年夏天,不为人知的秘密都开始慢慢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76年历史发生大的转折,生活中的消息也成为美学的一部分。而80年代初期的城市,又是带着些埋头苦干的意思的。

在王安忆笔下,简易的几句描写就将当时的情况展现得淋漓尽致。时间是在变化着的,局势也是变化着的,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城市中,王琦瑶是一个缩影,也是这个城市众多中的一个。外面局势紧张,她的世界却在“爱丽丝”里被殷实的条件满足着。她明明是这大背景下远离政治的边缘人,却偏偏在这小天地里咀嚼出深深的无力感。无论是1957年的冬天,1965年的夏天,还是1976年的历史巨变,所有的事件在王琦瑶的“炉边”小天地里都被拒之门外或转化为与消耗个人时间相关的“生活美学范畴”。这也是王安忆笔下都市意象在时间上的美学,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出局势面前人人从命的悲伤与幻灭感。可见,在历史面前,人是多么地渺小与无力。仿佛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着一切,体现出王安忆笔下上海都市里难以承受、难以抗拒的宿命感。

小说里体现的物理时间、心理时间、个人时间、历史时间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人的现实 ,也奠定了作品中同张爱玲对人世既拥抱又摒弃的悲剧性情绪相类似的基调。生命虽然在终极的意

义上总归于黯然失色的虚无,却依旧在时间的压迫与历史的现实中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也因此,在上海这一都市里,王安忆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悲剧本质。 二、都市中的芸芸众生

王安忆通过《长恨歌》这部小说塑造出一个富有上海特色的女子王琦瑶。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在她身上能看到上海人处世精明、明理通达、追求开放且自立自强、注重生活细节的人格特征。但她的身上也有小市民的习气:功利的爱情观、虚荣心,以及对政治的回避与冷漠。通过人与城的沧桑命运,体现出上海弄堂的历史缩影,也从中解读了大上海。相比于王琦瑶,另一个女子蒋丽莉就更显得煽情与真挚。蒋丽莉是痴情的,她对人极端地付出,也要求更多的回报,实质上就形成一种压迫。她眼中的这座城市是多情而矫揉造作的。于是她在城市的闺阁与舞会中善感矫揉。可是退去稚气的她又是成熟的,城市也跟着她脱去华裳,袒露出素衣素食的面貌。城市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辉煌时是这夜空中的烟火,沦落时又是单调的一条路。可是人们在这座城市相识、生活,有着切肤可感的人生,有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图画。王安忆技巧性地将微观中的城市与宏观下的城市结合了,用马路、弄堂、酒馆搭好了舞台,又在这舞台上讲一个平凡却生动的故事。以时代作为背景,把整个故事点燃。人们作为演员,在整个时代的洪流下于舞台上上演着生生死死、爱恨情仇。她给了整座城市具体的意象,又借着人物的故事给这意象上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