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俄国)乌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列捷夫: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泉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又称为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现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现情景不易控制,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2.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优点: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被誉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3.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

4.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的原因。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2

6.产品分析法:又称为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7.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多种。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教育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 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岁~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26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人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简答)

1)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2)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3) 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

期的概念。)

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 差异性。

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填空题)

1)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

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 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

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