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它可以使一位教师同时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注重了个体的发展,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什么呢?

一、合作小组的确立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都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从后面的教学结果反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好,有时仅仅是流于形式。通常合作学习小

组都是教师临时组建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在确立小组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有其他方面,如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尽可能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或是生活经历差不多,或是学习水平差不多,或是兴趣爱好差不多。这样,学生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共鸣,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共同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建立小组时,要注意小组人数的合理性。一般是4到6人,成员的综合评估分别是:A等、B等、C等、D等。让四个人组成两个小组,A与C组成第一小组(A帮C);B与D组成第二小组(B帮D),A为大组长,然后这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在分组时,切忌不要把A与D分到一个小组里,因为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相差太多,没有共同语言,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还涉及合作的问题,所以除非是特别原因,不要随便更换组员。固定好以后,尽量每天进行一次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常态化,那么他们在

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无意识、自觉地进行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会加强。当然,这里合作学习的范围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是课下,如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完成这一部分,另一个小组完成另一部分,最后在大组里进行交流。

二、小组合作有分工

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小团队,每个人在里面必须有自己的位置。在这里,要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想做的局面。在分组时,教师就要和组员一起商量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职责和任务。一个大组应有:大组长(他来确定本小组对什么问题进行讨论)、记录员(负责整理大家的意见和见解)、发言人(由他来阐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及其对问题的看法)。若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职位。当然,在确定以上人员职责时,应根据个人的知识层面、性格、特长来确定,因材而定,定期培训(比如记录员,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记录)。等到每位学生都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就进行轮岗,让每个学生都尝试不同的职务。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还能让他们的脑、心、手得到锻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