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创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籍是前人欢迎我们的礼物,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人的自由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健康使人在物质层面获得自由,阅读与创造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
C.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是其能尽到历史责任的条件。
D.文章是一面镜子,只有读到了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就是作者所说的“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长河”“土拨鼠”“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中引用毛泽东、马寅初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更要证明伟人都是读书最多的人。
C.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层层深如,最后点题。
D.文章论述的目的是要批判那些在吃穿中自得其乐以及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能够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我们就能够达到看世界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读书人中,一些在搭乘历史之舟时,做了逃票人;一些虽然有了船票,但这船票的分量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会使人不愚蠢,但读书再多不能写作也是迁腐,经过实践,能写出新言论表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为世界做贡献。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D(“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是指当作者写完作品就知道他是不是创造,写出对自己和世界有用的东西。)
2.(3分)C(A项,“登月人”不是喻体。B项,“更是为了证明伟人是读书最多的人”错误。D项,文章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其人庸庸、言云云、政平平的人”没有文章。) 3.(3分)A(“只要多读就能实现”,说的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