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

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

七斤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但是七斤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

九斤老太和六斤: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幅“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个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得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因此,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相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本文的主题。

(3) 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富有乡士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

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说:“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把赵七爷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 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七斤得意时目中无人、无之浅薄,失意时候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

(5) 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作者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6)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说明九斤老太是不顾事实,不辩事理、顽固不化,只认定“一代不如一代”的人,而且保守对事实的变迁永远持反对态度。

(7) 分析课文最后一段。

a) 本段的深刻意义是:农村仍然被封建势力统治着,农民依然是愚昧、迷信、麻木、

贫穷,告诫人们要想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就必须教育农民,唤醒民众,这个结尾深化本文的主题。

b) 九斤老太的健康说明顽固的守旧派依然存在。

c) 七斤又受到妻子和村民尊敬,说明中国农民依然愚味无知、迷信麻木。 d) 六斤的新近裹脚说明封建意识依然统治中国农村,又延续到下一代农民的身上。 e) “十八个铜钉的大碗”象征这中国农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28、断魂枪 老舍

考纲要求:

(1)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2)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

(3)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的作用。 (4)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 文章知识点:

(1) 老舍,原名舒庆春,自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旗人,与矛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茶馆》等。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 课文中段落以及词句的解释

课本P211,最后一段中“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其中“他的世界”是指(1)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2)神枪沙子龙的英名和走镖事迹。“狂风”是指当时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课本P212,最后一段通过细节描写:写出王三胜背叛师傅卖弄武艺的情形,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于传统的生存手法的迷恋,表现了他的保守。

课本P215,最后两段。分析这两段作为小说结尾,写沙子龙在慢慢被人们遗忘的时候,仍然

26

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

在夜静人疏时练自己的“五虎断魂枪”,而且坚决不把武艺传给别人。这就形象地说明沙子龙在变化的社会中,仍然不能忘怀他过去的人生辉煌,仍然迷恋曾经经历的人生道路,揭示中华民族中,一部分的保守的心态。

(3) 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 (4) 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

小说刻画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心态。

(5) 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

文中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从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6) 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

本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与肖像描写,既形象地刻画人物,又深入人物的心灵,并让读者领悟到小说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儿,事事显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29、文体(主要考查古文文体,04年和05年的选择题出现两道题目) (一) 议论文的特点

1、议论文是一种议事说理的文章,又叫说明文或论辩文。 2、一篇议论通常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④ ⑤

论点,是作者对所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他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的材料可以是事实论据(包括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或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格言、科学的公理、法规和定律等等。

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论,一种是驳论。 论证的方法:①归纳法 归纳论据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综合许多具有内

在联系的个别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同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或结论。其也称为“例证法”。

②演泽法 演泽法是由一般到个别,即先从一个总的原理出发,从中推导关于

个别情况的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

③比较法 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为两类:类比法(是将性

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如《庄子·养生主》就是一种典型类比法,我国古代许多寓言故事就是运用类比法)和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相反或者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驳论有三种方式,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二) 说明文的特点

1、 说明文是对具体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客观

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的文体。 2、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条理性四个特点

3、 说明文的种类,按说明对象划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如:《裘》)和抽象事理说明文(如:《桥

的运动》)两大类型;按文章表达语言体式(语体)划分,可分为文艺性说明文和非文艺性说明文。

4、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7

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

5、 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数字

说明、引用说明。

6、 说明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 (三)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可包括小说、剧本、童话、叙事诗等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则主要指记叙性的散文,如传记、日记、回忆录、游记以及一般叙事文。此外,也包括通讯、特写、新闻报道之类的新闻作品。

(四) 诗词曲赋的特点 重点

诗、词、曲、赋、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五大文体。 1、 诗

诗的特点: (1)饱含感情,富于想象

(2)凝练含蓄,意象鲜明 <注:意象鲜明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生活图景、客观外物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意境与形象的结晶> (3)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2、 词 (1)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被称为诗余、小道、长短句等。

(2)词的特点:①在形式上,每首词均有词调,它标志着不同的曲调。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词调名“水龙吟”等。②在内容上,词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不如诗来得广阔。③从表现手法看,词比诗更为含蓄、细腻,更加多用比兴和注重寄托,因此更显得含蓄深婉,深情并茂。

3、 曲 (1)曲是兴盛于元代,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分为散曲和杂曲中的唱词两种。

(2)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3)散曲的特点:一是口语化;二是可加衬字。三是通首同韵,三声同押。

4、 赋 (1)赋由《楚辞》发展而来,兼诗和散文的性质,为有韵之文。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和

铺叙,为我国古代文学所独有,是一种很特别的文体。

(2)铺陈事物是赋的主要特点。形式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是赋的第二和特点。多用主客

问答形式,是赋的第三个特点。

30,试卷题型和分数结构 (1)选择题:20分 (2)填空题:10分 (3)语词解释题:10分 (4)翻译题:10分 (5)简答题:20分 (6)简析题:30分

(7)作文题:50分,命题作文,文体不限(但不能写成诗歌),字数要求800字。

2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