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5.注意有哪些分类?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可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意义性的作用,某些在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作用。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对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都会影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注意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分配注意或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相联系,也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6.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负启动现象揭示了注意在认知过程中的复杂作用。(2)整合功能 人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这后,会 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持续进行。(4)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德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7.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1
注意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
人物:布罗德本特(英)
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 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 人物:多伊奇
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Johnston & 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注意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
观点: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感觉
1. 什么感觉?感觉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 感受阈限阈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绝对感受性 vs.绝对感觉阈限
内涵: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关系:E=1/R(E 为绝对感受性;R 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vs.差别阈限
内涵: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两者关系:K=△I /I(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是一个常数。 3.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
感觉的编码: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转化为另一种符号。外界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只有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认为感觉的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2
在他看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在接受任何刺激作用时,都释放出一种该感觉器官所特有的能量。他的论据是事实,但不能由此导出那样的结论。首先,他的证据并无普遍意义可言,其次,他首次提出了人的感觉与感觉器官的依赖关系的概念,促进了后来对感觉的外周神经机制的研究。
4. 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 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
– 从生理结构上研究主要是从眼球的结构、视网膜(包括上面的锥体和棒体细胞)等角度加以认识。
– 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就是一个接收视觉信息、处理视觉信息、感知视觉信息的过程。从解剖——生理的联系,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1)视觉信息的光学处理过程;(2)视觉信息的神经处理过程;(3)视觉信息的皮层整合定型过程。 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区(17区)。视觉的机制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人中枢,而且对输入的信号进行了加工处理。这对各种视觉现象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网膜上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视神经节细胞(100万)的数量。因此,来自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必然出现聚合作用,即来自许多锥体和棒体细胞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由于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
视觉系统内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侧抑制是动物感受神经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的中枢机制
大脑枕叶的纹状区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人们能看到闪光;这个区域被破坏,病人会失去视觉而成为瞎子。与第17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这些部位受损伤,病人将失去对物体、空间关系、人面、颜色和词的认识能力,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休伯(Hubel)和威塞尔(Wiesel)等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系统研究。当感受野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根据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人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5. 什么叫色觉对立过程理论,它与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当一个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出来,因此产生颜色后效。当一个颜色系统受到损伤,失去了一对颜色觉察能力,因而局部色盲总是成对的丧失颜色知觉。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实际上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他们分别描述了视觉系统生理构造中的不同水平上发生的过程。一方面,网膜上确实有三种类型的椎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敏感,他们的工作方式确实如三色说所说的。这会死在感受器水平的过程。随后,神经节细胞以三种方式组合来自椎体细胞的输出,按照四色说的方式工作,从而形成红绿,黄蓝,白黑三个系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理心里工作方式是复杂多形式化的,试图用一种简单的模式去说明一切可能会犯错误。
6. 试说明暗适应和明适应特点和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的意义。
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在视觉范围内,可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1)暗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不同。整个暗适应过程大约持续30-40分钟。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当光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过程。(2)明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的时间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一般用漂白原理解释明适应。当视色素吸收光线时,视色素中的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网膜颜色由红转橙,转黄,最后成为无色透明的物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