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转变-2019年文档资料

略论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转变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衰退,全球贸易额严重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12 016.6 亿美元,下降16%。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在2010年有所回升,然而,整个世界经济面临着“多事之秋”,各国的自主增长动力不足,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使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这些因素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比较大。对外贸易是促进一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对外贸易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与该国能否选择合适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一个国家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选择正确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 、贸易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分类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重要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的战略性决策。贸易发展战略是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服务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但贸易发展战略又不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而是一个特殊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组成部分。按发展经济学观点,工业化战略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从对外贸易角度来说明工业化战略就是贸易发展战略。

从贸易奖励制度是否中性的理念出发,贸易发展战略常分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两大类。经济学家巴格瓦蒂(Bhagwati,1985)和克鲁格(Krueger,1984)把贸易发展战略大体分为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极端出口促进战略、温和进口替代战略、平衡战略。此外,钱纳里(1995)在研究贸易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还提出了一种贸易自由化战略。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外向型战略的贸易和工业政策不歧视内销的生产或供出口的生产,也不歧视购买本国商品或外国商品。这种没有歧视性的战略往往被看作是促进出口的战略。与之相对比,内向型战略对贸易和工业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供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即是大家所熟知的进口替代战略。

二、中国传统贸易发展战略及反思

一项贸易发展战略优劣和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的劳动密集型出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对我国在竞争力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工业,累积经济发展急需的外汇资金起了很重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进口替代不能正常提升,由此抑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导向又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举步艰难。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传统的贸易发展战略受到严峻挑战。 首先,“顺差有益,逆差有害”的思想抑制了贸易功能的

充分发挥。我国传统贸易发展战略的“以创汇为中心的出口”,使我国长期树立“顺差有益,逆差有害”的思想观念,由此抑制了贸易功能的充分发挥。贸易的本质是各国能充分利用国际交换途径,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从而使一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本国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增长。通过贸易还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并获得技术、知识等稀缺要素。因此,能够为一国获得经济效益应是一国贸易发展的根本。完全以创汇为目标,使我国长期过度依赖价格竞争,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牺牲国内劳工福利,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内需增长,削弱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基础。同时以顺差为目的,容易抑制进口。事实上我国长期来抑制进口,使得我国未能充分利用进口获得稀缺资源和技术,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功能长期被抑制。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在下降。目前,我国人均GDP己经突破1 000美元,正处于工业结构转型时期。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将制约我国工业化的结构转变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己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部门产出比重的上升,促使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非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逐步成为制造业中的主要部门,承担起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角。当前的出口导向产业中加工贸易占主体,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低,投入―产出链条较短,以满足最终需求为主的轻纺工业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