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可塑性:是指粘土与适量的水结合后所形成的泥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后仍保持其形状不变的能力。

2.触变形:粘土泥浆或可塑泥团受到振动或搅拌时,粘度会降低而流动性增加,静置后逐渐恢复原状。此外,泥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在维持原有水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变稠和固化现象,这种性质统称为触变性。 3.烧结温度:到达初始烧结温度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粘土的气孔率不断降低,收缩不断增大,当其密度达到最大状态时(一般以吸水率等于或小于5%为标志),称为完全烧结,相应于此时的温度叫烧结温度(T2)。 4.烧结温度范围:通常把烧结温度到软化温度之间粘土试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温度范围称为烧结范围( T2 ~T3)。 5.原料标准化:将开采的陶瓷原料用科学的方法按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分成若干个等级,使每个等级的原料其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这就是原料的标准化、系列化。

6.酸度系数:指组分中的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摩尔比,一般以C.A表示。 7.生料釉:将全部原料直接加水,制备成釉浆。

8.熔块釉:将原料中部分可溶于水的原料及铅化合物,先经1200~1300℃的高温熔化,然后投入冷水中急冷,制成熔块,再与其余生料混合研磨而成釉浆。 9.造粒:在细粉料中添加粘结剂,做成流动性好的颗粒,且该类颗粒是由几种大小不同的球状颗粒(团粒)组成的。

10.可塑成型:利用模具或刀具等工艺装备运动所造成的压力、剪力或挤压力等外力,对具有可塑性的坯料进行加工,迫使坯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可塑变形而制作坯体的成型方法。

11.干压成型:将干粉坯料在钢模中压成致密坯体的一种成型方法。 12.等静压成型:对密封于塑性模具中的粉料各向同时施压的一种成型工艺技术。 13. 热转导:物体各部分无相对位移,仅依靠物质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使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4.湿传导: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向干燥介质中移动的气相传质(外扩散过程);内部水向表面扩散的内部传质(内扩散过程)。

15.拱桥效应:粉料自由堆积的空隙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大得多,就是因为实际粉料不是球形,加上表面粗糙图表,以及附着和凝聚的作用,结果颗粒互相交错咬合,形成拱桥型空间,增大了空隙率。这种现象称为拱桥效应。

16.釉: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17.喷雾干燥:在干燥室热气流中使喷成雾状的液体物料干燥的方法。

18.解凝剂:是指能够改善料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并使其悬浮不絮凝的添加剂。 19白度:指陶瓷制品对可见光漫反射的能力 二.分子结构式

高岭石:Al2O3?2SiO2?2H2O偏高岭石Al2O3?2SiO2 多水高岭石Al2O3·2SiO2·nH2O(n=4~6)

蒙脱石Al2O3·4SiO2·nH2O(n通常大于2)

叶腊石Al2O3·4SiO2·H2O白云母K2O3Al2O3·6SiO2·2H2O 堇青石2MgO.2Al2O3.5SiO2方解石CaCO3菱镁矿MgCO3 莫来石A3S2铝硅尖晶石A2S3钠长石Na2O?Al2O3?6SiO2 钾长石K2O?Al2O3?6SiO2钙长石CaO?Al2O3?2SiO2 钡长石BaO?Al2O3?2SiO2白云石MgCO3 CaCO3 滑石3MgO·4SiO2·H2O硅灰石CaO· SiO2

透辉石CaO·MgO·2SiO2 锂辉石Li2O·Al2O3·4SiO2 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硅线石Al2O3?SiO2。

三.填空

1. 宋代五大名窑是官,哥,定,钧,汝窑。

2. 传统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练、成型、烧成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3. 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同和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的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5. 炻瓷器的性能特点是:吸水率一般小于3%,透光性差,通常胎体较厚,呈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