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诗歌风格的再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高适岑参诗歌风格差异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高适、岑参诗作的风格差异在于?高是冷眼观时势因而情理相济?岑是热眼看世界所以情景相融。
高适最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受到李唐3代皇帝礼遇岑参虽也做到一方牧守—刺史一级终因朝中李辅国等小人弄权“儒生有民策无处豁怀抱”2在郁闷孤苦中客死他乡终未走通复兴“世业”之路。在什途高“达”而岑“穷”但在诗作上我以为岑的数量和质量应在高之上。高适现存诗200余首边塞诗20余首约占1/10岑参现存诗403首边塞诗80首约占1/5。当时之所以“高岑叼}二称大概是因为2人有相同的从戎生活均有边塞诗杰作在诗坛同享盛名而非他们的诗歌成就少I=驾齐驭。历代的研究者已看到他们的诗歌个性颇有不同。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工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卜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缉过之”工士慎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3应该说这些见解不无道理。但是不能到此为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进一步准确地认识高、岑诗歌风格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大的学人应当继续完成的工作。
冷眼观时势与热眼看世界
高、岑都是在20岁时踏入社会走上游宦之路的II.均首试失意便进入了漫民的边隐边游的跻跄岁月。从此也都开始了用诗歌记录自己的行迹与心声。
作为将门之后的高适“丈夫志四海”、“男儿当纵横”是盛唐气象与家庭的熏染给他扫一卜的基调。而对人生的第一次碰壁他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着时势敏锐找到了失意的原因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寒士无钱即失路。在《行路难_首》中写道“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氏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竭何用年年空读1弓”富人之所以“健如虎”寒士之所以“出无车”关键在于是否a干竭”这就是盛世外衣掩盖卜的人才沉浮诀窍。在《别韦参军》一诗中史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干竭”之风源于上“国风冲融迈二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te.I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种冷峻与敏锐显示诗人有着某种政治家的气质。他此时虽一度隐居但颇不甘心“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u-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氏苦。”所以他没有真正隐居卜去而是浪游人卜主动寻找出什机会。
盛唐气象给相门之后岑参涂染的则是“达则兼济人卜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雅木色“十五隐于离阳”是潜心侧f读“一十献}5闭卜”失意之后过的则是当时普通士子边隐边游的生活在修心养性的过程中等待机会诚如他《感旧赋》所说“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PR}Jo”对社会、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人的激情观察世界。其《丘中春卧寄工子》说“田中开白室林中闭玄关。卷迹人方处无心石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工孙去未还。”其中“卷迹人方处”一语分明透露出他献1J失意后的“归隐”再从他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来看他的“归隐”乃是经历一番烦扰后的超脱因此他有欲说还体的“胜事”、“花缺”、“春山”是那样赏心悦目“竹深”、“暮鸟”是如此宜人关情。同是滞留氏安他没有像高适那样冷峻透视上流社会而是满眼朗朗乾坤的大好河山“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山开汤水北雨过杜陵西”《沪水东店送唐子归离阳》。
高、岑涉世之初都游过梁园高有《宋中十首》诗其一石“梁工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其四石“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工不复见修竹令人悲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在一幅幅冷眼卜的景观中诗人吊占伤己深慨生不逢时。岑则写有《山房春事一首》其一石“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二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分两层首两句客观地描写眼中所见的梁园荒芜景象末两句是诗人眼中的亮点“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过去论者只是看到这两句的巧妙构思赋子无情的“庭树”以
有情理解为诗人在慨叹人事变迁而景物依然最大的妙处在于主题翻新别开生而反衬于法用得绝好。按照创作的基木规律应是诗人所见“庭树”上的“旧时花”在前“庭树不知”的奇想在后至于用于卜么于法那是奇想的水到渠成之功。笔者以为正是眼前一亮的庭树春花启发有知的诗人从深层次反观梁园的今昔之变新陈代谢的自然辩证法少I=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轻松地拈来“春来还发旧时花”一语拓展出无限的哲思空间。有人说诗人是在“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a其实诗人只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于哀情中见乐景的经过少手未使任何“巧”。 情理相济与情景相融
高、岑一人有着相同的从戎报国的理想也有相同的入幕戍边的经历而日‘戎马生涯的地点也相近。但是岑参军旅路程史远时间史}\\环境史苦边塞生活史丰富。这种客观景况的差异性加之诗人秉性的不同必然泞致他们笔卜相同题材的边塞诗风格多异。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若以此来评说高、岑的边塞诗就不免“捉襟见肘”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幽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审视、提炼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路数与方式抒发出来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韵味。
高适的Zn余首边塞诗所反映的内容一是直而战场惨烈揭;,军中腐败一是描写胜利讴歌战功二是战地送别勉人励己。表现的基木特点是情理相济。诗人35岁所作的《燕歌行》集中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也集中体现了其边塞诗的基木特征。该诗素材来源有二一是友人“从元戎出塞而还”述其事一是友人“作《燕歌行》以示适”二是诗人曾壮游幽燕边塞多所闻见。故“感征戍之事因而和;.-,落脚点乃在“感”。诗分5个层次而展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木自重横行人子非常赐颜色”。是歌头交待战事发生的地点概括朝野上卜同仇敌汽。“机金代鼓卜榆关族筛适巡喝石间。校尉羽I}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第一层大笔勾勒出师军威及战场紧张气氛。“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卜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承前描写敌兵仗势侵凌、攻阵迅猛战士阵前拼死格斗主帅帐中酣歌醉舞一钊一见血地挑破唐军中将帅腐败、苦乐不公的尖锐矛盾,,_致“斗兵稀”、“未解围”的失利局而。第四层将笔触延伸到广大征人及其家室的苦情上“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着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城苍茫无所有。杀气二时作阵石寒声一夜传刁斗。”而对这旷日持久的守边一日频繁的战斗归期无望“征人”与“少妇”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诗人将心度理情动于衷。第五层悲亢作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从大义上讴歌战士的高风亮节从治国治军之道期盼贤能而浩叹军无良将。诗人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于法交相为用目的不只在展现边塞战事的场而与景况而在于抒写山此而生发的复杂情嗦与独特见识因而情与理相辅相成。即或他歌咏直接参加的边塞生活之作也承接着这一特点如《登陇》石“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石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力一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人宝十一载753年哥舒翰辟高适为左卫兵曹参军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15记此诗即赴任过陇所作。陇山是陕甘要塞自占征人过此莫不触发羁旅之愁、乡关之思高适亦然。但是诗人将思乡之情与立功边塞报答知己的理想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又如《武威作一首》其一石“朝登百尺烽遥望燕支道。汉空青冥间胡人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塞卜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首四句写登临所见“汉空”与“胡人”形象真切中间四句山占迹想占事忆占人而穷事理、虑时事末两句借景兴叹在余意末尽中作结。全诗既借汉事有感当时吐蕃侵扰不已又深忧最好的安边之策何在情中见理理中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