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一轮中考复习教学设计(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复习教案设计

一、知识梳理

二、识记巩固

1. 一次能源是指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二次能源是指电能等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 2.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被重复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等。

3.新能源是指核能、太阳能等其它新型能源。

4.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次能源革命;蒸汽机的使用是人类的第二次能源革命,核能的使用是人类的第三次能源革命。

5.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有两种:核裂变、核聚变。

6.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主要是 核能发电 ,核电站的核心是利用 核反应堆 ,控制核裂变能源与社会 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

三次能源革命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新能源

新能源

太阳能

利用方式:加热;转化成电能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能源分类

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获取途径:裂变、聚变

核 能

应用:核电站、氢弹、原子弹 产生原因:核聚变

开发新能源

1 / 4

速度缓慢释放热能,再利用这些热能加热 水 ,推动蒸气涡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7.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种是用太阳能加热 ;另一种是 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8.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不可逆转,这说明 能量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9.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需要条件,而能量守恒定律不需要条件。

10.能量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能的形式不变。 能量转化是从一种形式的能量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梳理

1.常见的能源中哪些是一次能源?哪些是二次能源?

常见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电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为二次能源。如:电能等。

2.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被重复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2)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等。 3.什么是核能?怎样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

核能是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如原子弹,或如核电站(一般的核电站都是核裂变原理);另一种是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如氢弹。

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主要是利用核能发电。注意:利用核反应堆可以控制核裂变速度,使之缓慢释放热能,再利用这些热能加热水,推动蒸气涡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四、例题解读

例1 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风能 B.水能 C.化石能 D.动、植物能

2 / 4

分析 风能、水能、动植物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是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为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C

例2 关于能源的利用和节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能量的守恒定律,能源的利用率应该是100%

B.由于能量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总是守恒的,所以节约能源意义不大 C.节约能源只要提高节能意识就行,与科技进步无关 D.在能源的利用中,总会有一部分能源未被利用而损失掉 解读 本题考查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自然界中能量守恒定律,但它指的是损失部分和被利用部分总和与原来能源总量相等,根据能量转化的规律,能量在转化时,在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同时,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还具有方向性.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散失在周围环境中,这些能量虽然还在自然界中,但却无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很难或无法再利用.所以,任何一种使用能源的方式都有较大损失.因此节能的意义重大;同时,只有节能意识是不够的,必须利用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断开发新能源,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A、B、C都不正确;

答 选D。

例3 如图反映了一只“220V 100W”的白炽灯正常工作时能量转化情况。 (1)在图中空白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能量名称。 ....(2)求白炽灯正常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 (3)求白炽灯连续正常工作10h消耗的电能。

解读 白炽灯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它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为输出的光能与产生的光能的比值,灯消耗的电能可以根据W=Pt的求得。

答案 (1)光能;

3 /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