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作者:黄家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8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教师:他们思想保守,教学观念陈腐,墨守成规,每节课都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授课,从教学生字、词开始,到分析课文段落、中心思想,再到写作特点等。这种教学方法传统、老套,教师像填鸭子似地对待学生,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千篇一律,忽视了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他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而美育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美育因素,这决定语文课堂必须成为美育教学的主阵地。初中学生正处于塑造完美人格的特殊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观念,避免过度地关注文本主题而淡化了文本内在的主要东西,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去体味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时,更应该注重美育教学。下面谈谈我自己在教授这类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做法。

一、注重朗读,在美读中充分感受美

美读是指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于美读。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以引起审美联想,并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美读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抽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要多朗读。教学时,我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绚丽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绘画和音乐美)。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特点,文中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在读中感受朴素语句里所蕴涵的情感——喜爱、赞美,感受济南冬天变化的自然美。

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创造美。例如,教学戏剧《茶馆》时,为了更好体会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在朗读中运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王利发的谨小慎微、自私圆滑;常四爷的倔强、乐于助人;秦仲义的雄心勃勃等。通过朗读,学生体味到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与京味文化特色,这种教学效果只靠教师讲是达不到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可使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使死板的记忆与独特的思维、创造性的想象结合起来,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吸引人、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让人的感官得到满足,让审美教育在培养、塑造学生美的情操和心灵,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上文学类作品时精心制作好相关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散文《周庄水韵》一课时,课初播放关于周庄的风光录像,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朗读,欣赏着优美的音乐。这样,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渲染了气氛,激起了学生的美感,为学好全课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周庄水乡的特点,从而领会周庄之美,使学生在优美的形象中受到感染、熏陶,让身心打上美的烙印,从而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主要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这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美感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内蕴。如,诗歌《再别康桥》,徐志摩要告别的是物而不是人。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空间距离太远,我们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课件展示迷人的康桥风光,还有对剑桥大学的介绍,很快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康桥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而理解作者要告别康桥的心情,感悟人物的性格美和感受康桥的自然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特别在诗歌教学上,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邓丽君唱的歌曲《虞美人》,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脑海中会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亡国之君在夜阑人静时,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感慨万分,对人生发出最后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音乐如诉如泣,让学生感受到李煜的绝望。语文教学利用优美的音乐,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的享受中,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美育教学,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审美意识,诱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进而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又能收获知识。

参考文献

[1]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王守恒.美育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龚声蓉.多媒体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责任编辑 韦 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