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二十八章注与《老子》本意小析
王弼是魏晋时期杰出的玄学家,魏晋玄学的特征之一,是试图将儒道结合起来,王弼的《老子注》便体现了这一特征。名教指儒家的君臣上下的纲常教化,王弼在注《老子》之时,常将目光投向名教的合理性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其《老子》二十八章注,便是表现之一。《老子》二十八章有云:“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王弼注谓:“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朴,即作为本源的“无”,是宇宙之原初混沌状态,在王弼形上学之论中,尽管本体论是其主要思想,但在此注“朴”,是作为宇宙发生论一路之最初存在而言的,这应该同其所注文本的特点有关。在王弼看来,朴散时则为万物所生之际,万物既生,于是圣人便为之制礼而立官长并以为教。
下面,我们对王弼《老子》二十八章注,作两个层面的讨论,一是从“朴散则为器”,论及王弼注《老子》中呈现其本体论思想的三种诠释方法类型。二是从其中所涉及的社会人生论问题,讨论王弼在注《老子》中所体现的矛盾和紧张。 一
《老子》二十八章中“朴散则为器”,具体强烈的本源论特征,而王弼沿此作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
也”,似乎认同了《老子》的本源论。关于王弼形上思想属于本体论还是本源论,学者意见不一。笔者认为王弼主要是持本体论的观点,然而在其随文注《老子》之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与《老子》一致的本源论思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子》的语境,王弼虽然是本体论者,但面对《老子》的某些本源论表达,为了疏通对《老子》的理解,不得不沿着《老子》的思路去讲。从王弼注《老子》的注文和《老子》文本结合的特征看,王弼注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于《老子》语境中本源论的强势,王弼在注解中迁就所注对象,便体现出了本源论特征。例如上面所言王弼注“朴散则为器”,所体现出的便是本源论思想,这个例子说明,王弼注中所体现的本体论与本源论的差异,与所注《老子》具体语境有很大关系。此例虽然显示了王弼同于《老子》本源论,但对其中的“圣人”、“官长”的理解有其特殊之处,下文将有说明。
关于第二类,《老子》文中并没有很强的本源论特征,或者有本源论特征,但其用辞有多种含义,王弼就找准这个空隙,基于对《老子》的注解,说明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例如,《老子》四十章有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发生关系是无生有,有生万物。这个生是发生的意思。有,是指一个实际存在的整体,此整体分化为天下万物。无,是指时间上更早的存在,因难以名状,故称为无。而王弼对此所作注为:“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有,
在此成了天下万物的存在性,而天下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无。因此,王弼通过对《老子》用词的不同理解,将《老子》历时性的发生关系,转化为当下万物存在的依据问题,即将本源论转化为本体论。
此外还有一类,表现为王弼无视《老子》本源论的表述,只是就其中某些特征表达自己的认识。例如,《老子》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注曰:“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在此,《老子》所讲的是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发生的过程。王弼有意思的是,他悬置了这一过程,将之置之不论,而是着眼于实存的万物,认为万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本上是一。何故如此?“由于无也”,他认为万物都是以“无”作为其内在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本体,并不是发生意义上的本源。 二
《老子》二十八章中因有“官长”一词,王弼之论亦因之侧重于人生之域,其注中所谓“以善为师,不善为资”,是直接取于《老子》之言,《老子》二十七章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据王弼的注解,在善人与不善人之间,善人始终居于主导之地位,即所谓“举善以齐不善”,1往下又有“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复观二十八章注“圣人以善为师,以不善为资,使复归于一”,此处“师”乃是师法对象之意,因此圣人即是善人。《老子》二十七章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