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评B 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测评B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捕食黄雀,因此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螳螂的天敌)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增多,但未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2.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对种群密度的调查及食物链的分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A项错误。计算昆虫种群密度时,要统计昆虫中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只统计成虫数量,取样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B项错误。食物链中,生物个体大小不同,不同生物身体中各类有机物的比例不同,所以各营养级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昆虫的数量先上升,乙昆虫的数量后上升,所以乙昆虫捕食甲昆虫,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也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答案B

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由图可知,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项错误。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3 780+4

×100%=25%,B项正 200=7 980 [J/(m2·a)],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31 920 J/(m2·a),故能量传递效率为

确。太阳鱼的同化量为1 483 [J/(m2·a)],其去向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鲈鱼)、被分解者利用、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以及未被利用的部分,由图中数据不能计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项错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没有分解者,D项错误。 答案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污染引起的,不能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太阳能外,还可来自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B项错误;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而不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0%~20%,C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CO2和水被生物群落中的绿色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水等;CO2和水又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D项正确。 答案D

6.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将动植物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这些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重新回到生物群落,因此土壤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 答案D

7.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故C项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所需能量均来自本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他生态系统,故D项错误。 答案A

8.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植物间的竞争会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啮齿动物和蚂蚁在食物上没有竞争关系,但二者生活区域相同,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二者都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没有捕食者,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数量剧增,小粒种子植物处于劣势,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项错误;综上分析,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项正确。 答案D

9.某地由于围湖造田导致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实行退耕还湖工程后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湖引发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农田强 C.湖泊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一个群落

D.湖泊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构成一条食物链

(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