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概念:“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地理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
二、2015年高考地理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B )
A.① B.② C.③ D.④
4.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 1 页 共 17 页
1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例1】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前 b.初生阶段 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B.M锋面为暖锋,N锋面为冷锋 C.M锋面锋后多雨,N锋面锋前多雨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参考答案】C
【例2】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岸线的位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图中A城市附近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A是近百年来新建的港口城市,分析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