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生成’活水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生成的问题 【摘要】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往往受到忽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新课标实行的今天,成功预设与动态生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通过巧妙预设、善待“错误”、合理驾御灵活取舍,让生成得以发生、发展、壮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 【正文】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将更多的时间交回给了学生,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发言、展示的机会,于是课堂的生成也层出不穷,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让人感受到教师面对生成感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 叶澜教授说:“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生成课堂的魅力来源于鲜活生命群体的参与;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机灵、少一些拘泥;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用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会发现课堂的教学生成充满智慧。 一、巧妙预设,让生成得以孕育 1、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目标呆板的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这种目标往往就是一种摆设。我们面对的是五十个左右的鲜活个体,单一的目标设计本身就显得荒唐。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新的目标。 2、教学环节
和上述一个道理,教师面对的是基础、程度各异的个体,呆板的设计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在新课程的今天,教师要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情景下适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适宜教师讲解?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那该如何调整?如果学生反映太难,有怎样调整?这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答对了应该怎样回应?错了,会是什么原因,又如何纠正? 3、教学时空
呆板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把课堂变成高速运行的流水线。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
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一老师在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容积②举例中感知物体中,有些是容器,有些不是。③描述身边物体容积。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二、善待“错误”,让生成得以成活
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教师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让错误发挥它的应有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争论中化解“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采用“节省时间”地“立马纠正”,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错误资源所存在的价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还给学生,给予他们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教学片段】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分数的意义》是有这样的片段: 师出示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中有的认为是“正确”的,也有的认为是“错误”的)教师请学生分别代表双方意见的同学上来各3个,进行辩论,正、反方各说明理由。结果学生出现以下的情况 生1(正方):(把纸对折)我把它撕开拿出一片,(把一张纸对折,再沿折痕撕开)你们看,这其中的一份不是它的二分之一吗? 生2:(把一张纸随便一撕)(针锋相对地说)你们看,难道这就是你们说的二分之一吗? (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教师让双方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认为对方对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里,还可以继续说出理由。于是出现了(正方)“这里说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我们把纸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1/2?”(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是题目中没有说平均分?”??最后,正方(与对方握手)表示祝贺;我们刚才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平均分。教师再强调平均分很关键,还感谢学生的大胆的发言和争论才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有价值的讨论。
2、类比中纠正“错误”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一些错误很常见。对于这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个玩具,生产了一个月后,还剩下总数的1/5没有完成,还需要生产几个玩具就完成任务?” 一生列式为100×(1-1/5),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让学生们进行探究:“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改动一下,他的列式就对了呢?”学生马上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的回答,“把题目中的条件‘还剩下总数的1/5’改成‘已完成总数的1/5’就可以了”;有的说,“把‘还需要生产几个玩具就完成任务?’改成‘已经生产了几个玩具?’”也对。听了学生们的发言,该生立刻意识到了错误在哪里,教室里充满了笑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如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资源看作来自学生的宝贵资源,因势利导,纠正其错误,并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3、探索中发现“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
背后的成功,才会恰当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有效的价值。 【教学片段】教师出示题目,“一块长方形地,按比例尺1:200画出平面图后,量得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 ,计算这块地的实际面积”。学生给出了下面两种计算方法: (1)8÷1/200=1600(厘米) 6÷1/200=1200(厘米) 16×12=192(平方米)
(2)6×8÷1/200=96(平方分米)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第二种算法是错误的,因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而不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那你们能研究一下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与比例尺有什么关系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大家得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是1:40000,也就是比例尺的平方,知道了第一种方法该怎么做了,用6×8÷1/40000就行了,大家兴奋不已。由于教师的引导,才出现了第二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了数学的奥秘。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本来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抓住这一有效的学习时刻,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三、合理驾御,让生成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来自学生的各类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
课堂的灵动,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教学认识整时,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很多学生能读出整时,这时就即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假如学生读出了钟面时间,由于超越了老师预想,而被一句“是吗?你真聪明!”的话巧妙搁置,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往作用,推进教学进程。 2、学会整合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 3、学会等待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四、灵活取舍,让生成得以壮大
哪些信息需要通过讲解以强化正确认识?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1、选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