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在大多数课题中,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研究者亲自到现场实地观察,搜集资料,或者在实验室、实验场中从事种种试验,积累数据和实验的结果。
?观察和试验人们认识客观、探索自然规律的初级阶段,也是基础的、最重要的必经阶段。这是决定科研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研究者通过观测所研究的对象,并进行有关的试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为理论分析、寻求理性认识作好了准备。
④正确的感性认识是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观测、实验做得好坏,是科研成败或科研成果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2、辩证关系 :
观察与实验有其可分之处,但它们可以统一并兼容在一次科学研究中,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须经实验才更能发挥方法的效能。两者都有优缺点,且其优缺点是相互对应的,而结合起来正好相互补充和完善的。
?两者的区别 观察是控制的感觉,实验是控制的观察。在简单的观察中,被观察的现象是社会自然产生的,实验的现象却是被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察的环境往往超出了我们能够涉及的控制范围,而实验的环境却是按要求有意安排的。
?由于我们在实验的观察中,往往采用技术设备,所以观察是有约束的。观察是被动性的经历,实验则是主动性的实践。观察中我们几乎没有企图控制自然发生的事件,实验中我们必须选择条件制造现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控制环境。
?观察较实验的优势1.观察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进行,既安全又经济。实验却不能随意进行,有时不能进行,甚至会产生危险。2.实验的准备依赖于观察。最先的观察是实验的先决条件。观察可以在无实验的基础上径直地进行,而实验没有观察就只能停顿。3.在观察中,我们有从原因到结果,或者从结果到原因的理由和结论,亦即结论可能在前,也可能在后。实验时,却决不会出现这种隋况。实验是从原因到结果依次进行的。观察中我们必须查明结果的原因,或者原因的结果。实验时只要有结果,可以置原因于不顾。
④实验较观察的长处1,在实验中,能够隔离现象中的因素,但在观察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验中能建立一个变量因素和其他常量因素,在简单的观察中,由于不能控制条件,因素不是可变的。2.在实验中,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制造一个现象,甚至可以无限制地改变环境;但在观察中不得不依赖于现有的现实。在实验中,可以等待和选择实验机会,观察没有如此的自由度。3.在实验中环境多在控制的范围内,所以能够镇静而认真地沿着现象的变化宋跟踪观察;观察却是匆忙而紧迫的,以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现象。
9、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在科学认识中有哪些意义?
定义:目前在我国甚至世界学术界应该说都尚无定论,可以认为创造性思维,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可能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用途,创造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思维形式,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科学认识中的意义
1、通过创造性思维,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创造性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确定的领域进军,不断扩大着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和已经认识的东西,科学上每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在增加人类知识总量。
2、通过创造性思维,拓展人类的认识途径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去寻求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途径。 3、通过创造性思维,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类生存的质量。创造性思维,使人们不满于现状,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和新的生活方式。
4、通过创造性思维,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增长。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 总结:
简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就是脱离巢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而这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之后,获得顿悟的。要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步具备良好的思维功底和思维品质。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办法,创造出新成果
10.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科技进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 ?传统文化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以我国为例介绍一下传统文化对科技进步产生的影响。
1 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思想。
我国古代医学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整体和谐性的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和整体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了哲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展。 2 有机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有机论思想,有机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医学、农学、手工学著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兼容并蓄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对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2 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 1务实传统扼杀了对科学的研究
中国的务实传统使 人们对技术的摸索和研究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因为过于务实就是人们没有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动机,只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这种文化传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下思维模式不利于产生科学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重直觉,轻理性,重统一,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注重整体思维。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3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济制度是,造成商业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而政治制度则是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政府重农抑商。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的主观欲望和人力物力严重缺乏,阻碍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4 中国贵和尚中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萌芽
中国讲究“和为贵”、“中庸之道”,没有人敢去反对权威。而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适当的时候要反对权威的言论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我们更应以科学的精神来批判、选择和汲取有价值的文化理论成果,抛弃一切糟粕的东西,运用辩证和创新的思想开创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11.科技伦理的核心是什么?作为研究者,我们的伦理责任是什么?
科技伦理是围绕科技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科技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如技术人员的一般道德行为规范、工程伦理等),它是对科技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也可以说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伦理责任
1反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 一是对名利的不当追求,如发表论文数量的压力,科研经费的争取等因素是导致科学家弄虚作假的主要原因;二是社会监控机制的软弱无力和人们对有名望、权威的科学家的崇拜也助长了科学家的越轨行为。 2反对误用或滥用科技成果
首先有些时候,对于科技成果的负面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科学家没能或是未曾预料到。其次,科学技术也可能产生超越本身研发目的以外的社会后果,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再次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也时常发生,如一味追求利润,而无视生态环境效益,滥用克隆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等等。
最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导致人类滥用甚至恶用科技成果。 3为了克服科技加速发展与科技负效应不断放大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约束科技行为的伦理效应的经济和社会约束机制。
4,科学家本人主动承担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第一,预测和评估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考虑、科技应用的社会前景。第二,在参与政府或是工业发展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在各种利益有矛盾时,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考虑、以行动退出某些有害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项目。第三,揭露危害社会的伪科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使正确的科学认识得以确立。
5,对于科学家要接受来自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现实约束。
6,进行科学传播,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 总之,
科学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造福,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必须摒弃各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诱惑,在从事科学活动时,不仅不能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更不能忘记自己对人类命运担负的责任,即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决策,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引导人们获取更具合理性的生活方式,承担起作为当代科学家的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
1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准备怎样投身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根本目标: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打好坚实的创新能力的基础;②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善于质疑。③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④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⑤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