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减肥

祛湿减肥(习静东教授)

序言: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癌症非常可怕,但是对人体健康造成最大危害的事肥胖。

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与人类很多疾病密切相关: 1、血脂异常 2、心血管疾病 3、高血压 4、糖尿病

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6、骨关节病 7、不育症 8、性功能障碍 9、心理障碍 10、某些肿瘤等

二、肥胖的原因: 1、饮食因素 2、年龄因素 3、情志因素 4、性别因素 5、劳逸因素 6、体质因素 7、疾病因素 8、地域因素

三、肥胖的四大类机制和对应的处理原则:

1、水谷精微的摄入、运化、排出,先分清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2、体内阳气不足、动力缺乏,水液运行速度变慢,蓄积于体内,其中夹杂着的代谢废物同样淤积于体内,引起肥胖。相应的就是要振奋身体的阳气,提高水液的运行速度,冲刷身体各个角落的垃圾毒素,最终排出体外

3、身体脏腑经脉功能异常:五脏六腑虚损或是经脉淤滞,需要进行体质辩证,分清脏腑的虚实寒热,在进行调理

4、某些特殊原因导致肥胖:主要指药源性肥胖和心源性肥胖。例如长期服用激素、口服避孕药,又或因为某些心理问题(孤僻自闭)引发的肥胖

四、常用减肥的三个方法:

1、采用泻的方式:通过腹泻脱水达到减重 2、采用替的方式:进食填充剂减少吸收 3、采用堵的方式:抑制食欲进行减肥

五、减肥五大误区:

1、减重效果不佳(顾客希望尽快见效,店家就夸大效果) 2、体重出现反弹(身体为了健康的目的而起的自我保护) 3、减重出现平台期(身体为了健康的目的而起的自我保护) 4、越减身体越弱(一味的控制饮食和脏腑的虚损加重)

5、操作复杂痛苦,顾客难以坚持(这就是签约减肥的花招所在)

六、肥胖的本质: 1、摄入太多 2、於阻不通

3、代谢太慢(运动量少,造成水湿痰饮在体内泛滥)

七、水湿的体征(胖人多痰湿,占88、5%) 1、齿痕舌

2、皮肤油脂分泌过多,多汗且粘 3、容易困倦 4、爱吃甜食

5、步伐沉重、不爱动弹、身重不爽

八、减肥四大理念: 1、建康 2、塑形 3、调理脏腑 4、减重

九、祛湿减肥三大原则: 1、控水(减源头):水喝多了容易水中毒,要因人而异 2、祛湿(现状):汗液与二便 3、扶阳:强化脾胃功能

十、祛湿减肥四部曲: 1、毛孔透湿气(开) 2、点穴入脏腑(点) 3、神罐排浊气(罐) 4、天灸温阳气(贴)

十一、祛湿减肥最健康: 1、祛湿痰不生 2、祛湿经络通 3、祛湿脏腑安

4、祛湿能轻身 5、祛湿体型俏

总结:祛湿减肥是以中医理念,结合了中医的点穴手法、拔罐、艾灸等达到调整人体的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恢复机体内外平衡、以补法平衡体内阴阳,扶正而不碍化浊,减肥而不伤正气,实现塑形、减重、调、养生的四大目标。

中医与减肥

中医减肥不熟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加之其它中医常用的辅助监督治疗手段实现减重现代医学认为单纯性肥胖多伴有内分泌紊乱各种挽救激素尤其是胰岛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瘦素等异常可通过刺激穴位来并且调理内分泌使之趋于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中医从脏腑辨证分析不动肥胖好坏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幸亏达到信心调理脏腑使肝脾肾脏之功能恢复成功正常暂时总之中医减肥利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从调整内分泌入手通过针灸点穴等综合治疗这样对肥胖者的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进行调整

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阳虚或气阴虚,病在脾、肾、肝、胆及心、肺,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不兼血淤、气滞者。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错杂。临床应抓住重点,审证求因,精心遣药,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减肥法包括推拿按摩耳穴中药和针灸减肥等形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调节内分泌

自然平衡是世间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人体内的平衡机制被破坏所以中医讲究调理根据中医理论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内分泌失调即饥感神经与饱感神经之间调节失衡导致营养吸收不均衡“肥胖是营养不良的结果”是对过去“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的否定也是指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