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111. 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112.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113. 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114. 维脉:维系全身经脉

115. 经别: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加强了足三阴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116. 别络: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都是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

117. 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为“浮络”

118. 任脉循行的终点是目眶下(冲脉也是)。督脉终点为上唇系带。 119. 《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益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孙络

120. 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起于目内眦的是====膀胱经;起于目外眦的是-----胆经;起于鼻翼旁-----胃经。

121. 体格,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体型。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22. 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籍是---黄帝内经

123. 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湿化

124. 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从化(质化);不同体质类型所具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质势。不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病变特点,称为---病势。

125. 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即动摇不定特性);风为百病之长。

126.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寒邪直中脏腑。

127. 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128.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29. 火热之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扰心神,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130.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131. 戾气也称为疫气,疫毒,异气,乖戾之气 132.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腑是---心。

133. 情志异常,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是---突然受惊。过度喜乐为精神不能集中,神智失常狂乱。过度悲忧为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34.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④;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按照五味、五体的归脏和五行相克记忆)

135. 偏食辛温燥热饮食,则可导致胃肠积热或酿成痔疮。 136.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 137. 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38. 瘀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139. 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加重),肿块(固定,体表血肿,体腔癥积),出血(少而不畅色紫暗夹血块),色紫暗(面口爪舌)肌肤甲错脉涩结代。

140. 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胃膀胱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41.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偏盛。

142. 感邪后某一部位病症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的发病类型是---并病。

143. 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也决定病证的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为-----正邪的盛衰。

144. 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阶段是----------初期和中期。

145. 导致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机变化是:正虚邪恋(正气大虚,余邪未尽)疾病后期遗留某些后遗症的病机也是这个。 146. 疾病基本病机有::①邪正盛衰②阴阳失调③精气血失常④津液代谢失常⑤内生五邪

147. 阴阳不相维系,可以出现-----------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148. 持续高热,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其病机变化为-----热极生寒。

149. 脏腑气滞病变多发生于-----肺、脾胃、肝 150. 血虚证多见于心肝,但成因多与脾胃、肾有关。

151.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的机理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152.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或缺营养或瘀血内结。 153. 阴虚风动的常见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154.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155. 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是------肺胃大肠。

156.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形成的病证是:虚实夹杂证 157. 正气不足,邪气已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 158. 过食生冷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阴偏盛。

159. 正治,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又称为“逆治”

160. 反治法是指,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又叫“从治” 161. 塞因塞用指,以补开塞,用补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

证。“真虚假实证”

162. 通因通用:用通里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热结旁流”采用的治疗方法。

163. 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采用的治法---先祛邪后扶正

164. 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应用的治法为---扶正兼祛邪

165. 扶正---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用于实证或真是假虚证。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 166. 虚人感冒应采用的治法是--------标本同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