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卷(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卷(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化的财政收入。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可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

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确保了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持官府和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坊场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

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 、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

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

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狥。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

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元宗自谓唐后/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 大言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大言/ 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 大言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 规取中原/ 复旧业/ 群臣多为大言/ 以迎合主意/ 克宏独未常一语/ 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8~9题。

橘柚垂华实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8.“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