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名词解释

1.3.8 作业信息:是解决经常性的事务问题的信息,它与组织日常活动有关,并用以保证切实地完成具体任务。例如,每天统计的产量、质量数据,打印工资单等。

1.3.9 管理控制信息:是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预定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

1.3.10 决策过程:是人们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

3.3.8 区间码:这种编码方式是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3.3.9 半结构化问题:决策过程中,有些问题涉及环境因素、决策者的心理、经验及其他不确定因素,使得决策过程不完全可理解和计算,这类问题称为半结构化问题。

3.3.10 数据库系统:面向全组织的复杂结构,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数据与程序独立,实现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和集中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

3.3.18 第三范式:是指关系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 3.3.19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5.3.7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的一种策略形式。

5.3.8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的一种策略形式。

5.3.9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间life cycle)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0

2.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60多年来,信息系统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低级到高级,由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到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ns,简称MIS),再到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由数据处理到智能处理,由决策支持系统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由企业内部管理向外拓展的过程。 3.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二、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三、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四、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五、它是多科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5.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首先必须认真地制订好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然后才可以按照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开发。 6.制订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在于:

一、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二、通过制订战略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指导MIS开发,用战略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7.UC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8.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9.所谓生命周期法,指的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地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去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方法。

10.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个系统用了若干年以后,可能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人们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从而要求设计更新的系统。这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过程叫做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特点是:

一、采用“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自下而上”地开发和调试各个模块,最后实现模块联调和整个系统的联调。

二、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档化。即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有详细的文档记录,并有完整的管理制度。 三、强调面相用户的观点。即将用户的参与程度和满意与否作为系统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 1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13.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彻底搞清楚用户要求,通过对选定的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分析环境、分析需求、分析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初步模型(又叫逻辑设计),并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14.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部门、企业、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机构图来表示。例:厂长下部门有计划科(计划组、统计组)、生产部(计划调度组、外协组、统计组)、财务部(成本组、会计组、出纳组)、供销(供应组、销售组、仓库)。 16.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圆圈代表人员、长方形代表单位、文件夹形代表文章和单据。

17.表格分配图可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各种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

21.为了对数据流程图中个元素作出详细的说明,有必要建立数据字典,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22.系统设计是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23.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称作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

24.功能结构图主要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但并未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25.设计依据:

一、系统的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吞吐量。

二、系统的响应时间: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三、系统的可靠性: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表示。

26.概念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人们常常首先将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一种不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和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27.E-R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忽略了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描述。E-R图所表示的概念模型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因而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

28.概念结构设计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它可用本章前面介绍的E-R模型表示,可以用3NF(第三范式)关系群来表示。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29.输入过程是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输入设计决定人机交互的效率。

30.输入设计包括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的过程,在输入设计中,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32.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说明(包括计算公式、决策表以及控制方法等。) 33.系统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其内容包括: 一、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二、代码设计方案 三、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 四、文件设计方案 五、程序模块说明书

34.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进行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系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